記者吳垠慧/台北報導
國立故宮博物院昨起開始「無肉日」!《肉形石》將啟程赴九州展出,故宮院藏3顆「白菜」昨日起正式代班,外加《園蔬圖玉筆筒》,故宮302特展室成菜園,讓民眾體會自然清淡的「人生真滋味」,而這也是3菜1筒首次一起展出。
日籍旅客細細欣賞園蔬圖玉筆筒(左起)、翠玉小白菜,翠玉白菜花插。
故宮「神品至寶展」第二站10月7日於九州國立博物館登場,展品除了從東京國立博物館運送過去,另從台北啟運46件書畫、文獻和器物作為更替,九州博場的亮點除了《肉形石》,另有王羲之《定武蘭亭真本》,唐韓幹《牧馬圖》以及宋馬遠《華燈侍宴圖》等限展文物,均為日方指定。
故宮發言人金士先表示,「神品至寶展」東博場參觀人次破40萬,九州博展出時間比東博少1個月,「他們表示有信心參觀人次可超越東博。」至於宣傳海報是否有「國立」二字?金士先表示,故宮已透過駐福岡辦事處確認均無誤。推估《肉形石》近日會比照《翠玉白菜》的手提運輸模式前往日本,已知在九州博擁有獨立展櫃,但不若白菜在東博有獨立展間伺候。
《肉形石》不在期間,故宮推出「人生真滋味:玉白菜」特展,原展櫃換上《翠玉小白菜》、《翠玉白菜花插》及《園蔬圖玉筆筒》,加上另一展櫃的《翠玉白菜》變成「三菜一筒」,讓來訪的外國觀光客為之驚艷,一次看到3顆特色不同的白菜。故宮器物處科長張麗端說,《翠玉小白菜》的特色是「菜葉的曲折弧度表現成熟,展現風過葉子飄的律動」;《花插》是利用玉廢料刻成的巧雕;《玉筆筒》則源自康熙時盛行的竹雕菜園主題。
張麗端表示,宋代以來,白菜就是文人畫常見的主題,「宋代追求寫生自然,若加入螳螂、蚱蜢、白蝶更能呈現生命整體動感。」明四大家之一的沈周也畫白菜,「他體悟或許清淡的白菜才是人生最美好、最真實的味道。」而乾隆收到閃玉雕琢的白菜時,則放在案頭提醒自己,「身為君王要讓百姓『面無菜色』」,一顆白菜寓意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