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30

全球碳抵換 台企拚晉十強

#企業 #碳費 #費率 #碳權交易 #寰宇
工商時報記者林于蘅/台北報導
 
攸關企業營運成本的碳費費率將在3月出爐,讓碳權交易也跟著發熱,除第二批碳權商品3月將上架外。碳交所表示,台灣每年約有300萬至400萬噸的碳權需求,預估二~三年內,台灣企業可望登上國際碳抵換的前十名排行。
 
歐盟碳關稅「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去年10月試行,緊接著美國版的碳關稅「清潔競爭法案」(CCA)也將在2024年通過;台灣碳交所在去年12月啟動首批碳交易,環境部也將在今年第一季拍板碳費徵收費率,各行各業企業的綠色需求愈來愈強烈,自願碳抵換成為主要減碳管道。
 
 

 

由於台灣每年約有300萬至400萬噸的碳權需求,碳交所預估二~三年內,台灣企業可望登上國際碳抵換的前十名排行。圖/中時資料照片

由於台灣每年約有300萬至400萬噸的碳權需求,碳交所預估二~三年內,台灣企業可望登上國際碳抵換的前十名排行。圖∕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是製造大國、年碳排量達到2.7億噸,扣除台電、中鋼等能源及傳統製造業,多為半導體、電子業等外銷導向產業,但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抵換排名」中,前十買家都還沒有看到台灣企業的身影。第一名的波音公司抵換的數量約落在100多萬噸,第二名是德國能源供應商ENTEGA,不及60萬噸。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表示,台灣每年都將會有300萬至400萬噸的碳權需求,碳交所將持續推動碳權交易,預估台灣企業在未來二至三年內,可躋身國際碳抵換前十名。
 
田建中指出,只要一項商品有碳中和的需求,需求就會一直持續存在,未來全台的碳權交易量將持續成長,不會只是單年度的需求。
 
另外,台灣的綠電尚處於發展階段,價格偏高,以目前綠電憑證的價格來衡量,減一噸的碳,成本花費高達160至170美元,全球再生能源倡議RE100倡議對台灣企業來說負擔沉重。田建中認為,現階段企業應審慎規劃自身減碳路徑,朝較易執行的相關永續標準進行。
 
企業可參考ISO14068-1碳中和標準,在邁向碳中和的進程中,採用碳權抵換的方式作為減碳計畫的緩衝,提升碳中和目標的可達成性。相較於購買綠電,碳權負擔也確實較為輕鬆。
 
目前也有科技大廠不惜砸下重金研發碳捕捉的減碳技術,特意購買每噸高達100至200美元的科技除碳商品,目的是要達到自身製程減碳的目標。
 
林于蘅∕台北報導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