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台灣有不少企業面臨衰退,相形之下,能長期成長的企業更顯可貴。台灣董事學會發起人蔡鴻青說,企業能長期成長,代表這家公司的經營團隊「不是只有一年做了對的事」,而是長年許多經營決策都是對的。他認為,台灣的未來要看「中型企業」,若有更多中型企業成長到大型企業,台灣才有希望。
台灣董事學會調查,自二○○五到二○一六年,有十五家中型企業市值成長到大型企業,代表公司包括台達電、統一、正新等,圖為統一企業集團(圖/翻攝自google map)
台灣董事學會調查,自二○○五到二○一六年,有十五家中型企業市值成長到大型企業,代表公司包括台達電、統一、正新等。蔡鴻青說,這些企業成長的關鍵是「加法、減法」並用,此外,現在公司領導階層,幾乎都是具有「控制股權」的大股東。
所謂「加法」就是對外併購,蔡鴻青說,台達電是個好例子,從當年市值不到四十億美元,一邊收購一邊成長,去年底市值已達一二七億美元(目前已接近一四○億美元),成長快又相當健康。而統一則是加減法並用,蔡鴻青說,統一除積極擴張國內外市場,也縮減旗下一些品牌。統一董事長羅智先曾多次提到,與其發展一百個不同的品牌或產品,還不如將一個大品牌做好。
而包括台達電、統一、正新等公司,現在的經營者不是第一代成功的創業家,就是具有「控制股權」的大股東。蔡鴻青說,這些公司很明顯的「都有老闆在主導」,因此,當公司表現一不如預期「大股東就會痛」,反而會更專注經營提高績效。
蔡鴻青說,在大環境不好時候,還有企業能成長、並加強公司治理,值得外界鼓勵;政府的眼光或獎勵政策,不要老放在幾家大企業,應該將注意力擺在中型企業,因為「中型企業才是戰區」。他說,若再有卅家中型企業的市值成長到大型企業,台灣大型企業的整體規模會變大,屆時產業能發揮的加乘效果可擴大,有機會帶動市場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