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邱宜君/台北報導
北部某醫院發生醫護染疫事件,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證實已有一名醫師、兩名護理師感染,醫師曾照顧過確診重症患者,但兩名護理師並未照顧確診者。一名為確診醫師之同住女友,另一名曾與確診醫師在工作地點接觸,指揮中心證實兩人有大約一小時在同一護理站工作,研判為此時發生傳染。
指揮中心2020年3月起規定國內醫療院實施分流分艙,人員依工作內容劃定一定範圍,減少院內感染發生時互相牽連。這次發生照顧確診病患與未曾照顧確診病患的醫護互相傳染,引發外界擔憂醫療院所其實並未落實分艙分流的規定。
某醫院發生醫護染疫事件,外界擔憂醫療院所其實並未落實分艙分流的規定。圖/記者葉信菉攝影
分流分艙的規定,理想上應如何落實?台大醫院醫療品質管理中心主任陳世英表示,分流是第一步,進入醫院才是分艙。分流是根據就醫民眾的狀況,安排不同就醫流程。
例如正在居家檢疫者,會透過衛生局安排就醫,有獨立動線。有旅遊史或接觸史且具輕微症狀者,台大醫院會先安排到獨立的疫病門診,如果症狀較嚴重或沒有疫病門診時則安排到急診。到了急診也不會立刻進到急診裡面,得先在戶外篩檢站進行先行採檢和初步評估,再依照其風險評估收治到不同區域。
醫院收治患者之後,就要分艙。陳世英表示,分艙是按照不同風險,安排病人在不同區域,每個區域就是一個艙,艙間工作人員和病人不會互相接觸,以保護醫院也保護民眾。
舉例來說,如果感染風險最高的確診者,就是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如果有旅遊史但採檢陰性,還不能完全排除感染的,則安排在另外一區,有別於確診者,但也不會與一般病人收在一起。如果是沒有旅遊史的不明原因社區新冠肺炎,因為很難說是不是社區感染的第一槍,也會有所區隔,要安排入住治療肺炎的病房。
陳世英表示,分艙考驗醫院空間安排及人力調度,因為得準備很多不同的空間,病室就算沒收滿,也要空著,等到有符合條件的患者才能收進來,會吃掉很多原本醫院可用的空間。不同艙室的人員要避免交流,這樣排班和人力安排的難度也較高,通常護理人員因工作繁重,都會固定在同一個艙,通常是人力吃緊才會從外部單位調人力進來支援,不會把照顧確診者的護理師調出去支援其他單位。
陳世英表示,護理師通常可以做到完全分艙,醫師就比較難,特別是跨科照會的醫師,否則醫院的醫師會不夠用。當環境被汙染、病毒被醫護人員帶著走,就會發生院內感染,就算是台大醫院,SARS當年也發生過,這部分很難去苛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