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李柏澔/台北報導
蛋荒未解,鴨肉也面臨短缺!去年受新冠疫情衝擊,許多餐飲業歇業導致鴨肉需求下降,原物料高漲也拉抬飼養成本,許多農民自發性調節種鴨產量,但今年疫情趨緩消費力回溫,產能跟不上民間需求,生產端表示,恐怕到了中秋節供應量才有望回穩。
中華民國養鴨協會榮譽理事長林政德表示,去年本土新冠疫情爆發,許多餐飲業歇業,市場銷售下降使得鴨肉滯銷,許多農民為避免成本持續支出,因此都自發性減產。
中華民國養鴨協會理事長陳自成進一步說明,不只去年疫情嚴峻時餐飲業面臨寒冬,加上飼料價格大漲,許多農民在去年中秋節後調節種鴨的淘汰;今年因為新冠疫情趨緩,外賣人口隨之增加,產量一下子來不及跟上,因此造成鴨肉短缺,然而肉鴨抵抗力較好,受禽流感疫情影響並不大。
陳自成表示,原物料漲幅已達40%,後端商品肉漲幅更高達50%,從蛋到小鴨要1個月,小鴨到肉鴨最起碼也要2.5月,假如一天缺口10萬隻鴨,不可能一天就有10萬隻小鴨出來,一定是循序漸進產出,以一般養殖75天可屠宰上市來算,鴨肉要正常供應很可能要到中秋節。
有餐飲業者表示,到貨鴨肉量不足,相關料理不得不再次漲價,但多次漲價已讓不少客人抱怨,相信國內很多店家都碰到相同的困難,只希望供應盡快回穩。
養鴨業者表示,所有農業政策的形成一定要產、官、學一同參與論述,農業政策一定要與時俱進接地氣,但業者意見往往沒有被納入,政府實在應該給業者一套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