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記者高詩琴/台北報導
今年供電吃緊,台電採取「降壓降頻」因應。此舉被外界質疑「治標不治本」,不僅傷害設備,也可能增加饋線跳脫機率。但台電主管說,「降壓降頻」不會增加饋線跳脫機率,「用戶用電量比較大,導致饋線溫度上升、增加劣化,才是主要原因」。
一般來說,電網頻率要維持六十赫茲,供電一一○伏特才是標準。不過,供電吃緊時,台電會採取「降壓降頻」來因應。
台北榮總第三門診昨天上午九點左右因為台電饋線故障停電,當下院內立即啟動自備發電機,周圍天母地區約620戶停電
台電昨表示,降壓會比較早進行,今年已開始降壓,但最多也只能減少百分之三。至於降頻,台電主管說,「今年目前還沒有降頻」。
台電說,備轉容量低於九十萬瓩時才可能進行降頻,「至少也要亮紅燈才有可能」。去年因多次亮紅燈,的確有降頻,但也不能降頻太多。最多也就是六十赫茲減少〇點一赫茲,變成五十九點九赫茲,來減輕供電壓力。降頻的安全範圍則是正負〇點二赫茲。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葉宗洸昨質疑,頻繁的降壓降頻會損害台電設備。他也質疑,用電量成長時,台電饋線數應增加,而不是在既有的老舊饋線上進行體檢,效果應不大。
台電主管昨回應,不論是降壓或是降頻,都是在安全範圍內,而且不會直接影響到饋線。饋線多次跳脫,應與天氣炎熱比較有關係,或用戶用電量增加,電流增加導致饋線增溫、劣化而故障。
台電主管說,降壓通常是尖峰負載時段才會進行,且要看機組調度情況。「今天備轉不足百分之六,但我們也沒有進行降壓」。台電建議,科技業可投資「穩壓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