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韋麗文、周佩怡/綜合報導
基因治療是一次性、治癒性療法,未來將是罕病治療的新曙光,脊髓性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治療今年中有條件納保,其餘仍待基因治療納保的罕病,除了「芳香族 L–胺基酸類脫羧基酵素(AADC)缺乏症」,還有去年九月取得藥證的萊伯氏先天性黑矇症(LCA),和仍在臨床試驗第三期的「裘馨氏肌肉失養症(DMD)」等。
「罕病病患、家屬都希望盡快用藥,不然愈晚接受治療,療效愈差。」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主任簡穎秀無奈地表示,罕病病患愈早接受治療愈好,避免功能退化到無法挽回、甚至死亡;AADC缺乏症便是其中一種,救命藥基因治療去年七月獲歐盟上市許可,但在台灣至今卻卡關已久。
2010年台大醫院團隊研發出AADC缺乏症基因治療,將AADC基因藉腺病毒載體攜入腦中,提高多巴胺產量,改善神經問題,目前已有卅位病童因恩慈療法、臨床試驗獲得基因治療,去年七月更獲歐盟上市許可。
但基因治療在台灣今年一月申請藥證至今尚未通過,接下來還要面對漫長的健保給付等待期,簡穎秀表示,病患只能盡量維持身體狀況,等待未來使用基因治療的機會;目前全台共65位AADC缺乏症病患,其中5到10位正等著接受基因治療。
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建議,新藥發展快速,價格昂貴,審查、給付制度應調整,如成立罕病藥物創新多元基金,可採吃到飽訂閱制;給付範圍伴隨真實世界證據產生的分期付款;以基金形式付款的論成效計酬;特定基金的包裹式支付,都是先進治療醫藥產品給付的國際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