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王燕華/綜合報導
花蓮縣議會17日開議,有議員爆店家收到「偽振興券」,縣府表示,應是刮除防偽塗層時刮壞,還有3道驗證,不影響使用;環保餐具清洗中心斥資近億,但議員批,蓋到一半才可行性評估,縣府解釋,改採委外才重做評估。
花蓮縣府編列10億元,12日起發縣民每人3000元振興券,議員徐子芳17日說有知名的包子店疑似收到偽振興券。店家表示,16日收到面額500元,刮除背面的防偽塗層未出現花蓮字樣,因此拒收,希望縣府加強宣導防偽辨識。
![花蓮縣政府觀光處長余明勲說明振興券防偽機制。記者王燕華/攝影](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zY0MTYyMW5ld3M,/0ae690d544d34f43_1119x797.jpg/qs/w=1200&h=1200&r=16888)
縣府觀光處長余明勲說,發放振興券是希望流通循環,不斷滾動。振興券送中央印製廠印製,有4道防偽技術,短時間要仿冒很困難,可能店家不小心刮掉防偽字樣,還有其他3種驗證方式,不影響使用。
花蓮縣環保局爭取花東永續發展基金,斥資近億元興建環保餐具清洗中心,副局長饒慶龍昨指所有工程及可行性評估年底完成,挨議員批評「本末倒置」,也有議員擔心震後東大門夜市生意蕭條,還要負擔清洗成本,可能難支應,恐成巨型蚊子館。
饒慶龍解釋,當初提計畫就調查市場參與度做過評估,是因原本要運用花東基金經費自營,現在改為委外辦理可省錢,才再做可行性評估,會評估營運收支是否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