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范世華
臉書上有房仲朋友貼了一則短文寫著:「許多朋友都勸我改行,說是房仲現在不好幹!但你告訴我現在有哪一行是好幹的?」這真是很貼切反映出當前經濟環境的困境。
我想到幾年前有一則酒店改成麵店的新聞報導,「原本的酒店改賣牛肉麵,因為老闆們都不來談生意了!」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仔細聆聽業者提到的一個立論,層面就會拉得難以想像之大:「以往許多做生意的老闆們,招待一次客戶就是兩萬、三萬的花費,你認為那是高消費,但是他們之所以能夠這樣花,表示這兩、三萬的背後所談的生意,一次可能就是兩、三百萬的進帳!」因此如果連酒店的生意都做不起來了,這表示在整個經濟市場當中,有多少的商機生意已經消失不見了?
拿酒店和房地產相比其實並不妥當,但是房產業長期被抺黑成為人人喊打的處境似乎比做酒店的生意還卑微,以往酒店關門的新聞反映的是前朝執政時期不景氣的社會現象,可是一直到現在這麼久了,彷彿消失不見的東西更多,經濟也更是每況愈下,當房市交易凍結,其實就好比是酒店關門有多少背後的生意不見了一般,沒有人買房、換屋,也就沒有人添購或汰換傢俱、家電以及其他民生消費用品,連帶也讓背後衍生的商機停滯,整體經濟冰冷的苦果,連不做房地產生意的人也遭影響受凍!
「打房以前,至少還有房價!」這樣的感嘆令人聽得格外諷刺。諷刺的意味其實是指~當初拿房子去跟銀行貸款,至少還借得到錢,現在想借可難了!
回顧2009年政府為了渡過金融海嘯提升經濟發放「消費券」,持續寛鬆貨幣政策,為的就是讓市場能有貨幣的流量和流速,進而帶動交易刺激經濟,可是後遺症卻使物價和房價高漲,隨之,民怨治國一連串的稅政、房政錯誤又讓經濟「盪」回原點。當初房地產因為價漲民怨被標籖化,甚至有人主張房地產並非「火車頭工業」,打趴才有公理,結果房市被霸凌之後,交易凍結了,即使房價跌,大家還是買不起。
現在可好,若說「房地產不是火車頭,那麼什麼才是?」總要把某個產業弄好,讓民眾能對景氣的提升真正有感吧!但這「某個產業」的到底是什麼?景氣的「帶頭大哥」究竟是誰?如今看不到政府對於「救經濟」有什麼具體建設性的對策和新意。
這次央行理監事會議維持利率不變,結束連續4個季度的降息,顯示景氣有復甦的可能跡象,但要看政府施政能不能抓住這微弱復甦的火苗,讓景氣回溫真正有感,民眾未來消費才「敢」。
在此呼籲政府應該把握住各種景氣翻轉可能的燃點,即使像「寶可夢」風潮,能讓大家走出戶外增加民生消費的議題,類似這種的相關契機絕對要好好把握,唯有順勢引燃熱點,才能用極少的力氣發揮極大的作用。其實,認真積極去推動具有建設性的產業方案、商業模式和公共支出,只要一個方法用對,或許效果更比發放858億的「消費券」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