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336

北市社宅「里民保障名額」惹議 專家:非長久之計

#政策 #地方 #公宅 #睦鄰戶 #彭建文 #居住正義 #社宅
好房網News記者蘇瑜玟/台北報導
 
台北市今年第一季房價所得比高達15.54倍,想買房要先不吃不喝逾15年,購屋難度相當大,北市府近年來積極興辦社會住宅,試圖減輕民眾居住負擔,但近日有網友質疑,睦鄰戶制度恐獨厚區里居民,排擠到真正有需求的民眾。
 
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教授彭建文表示,因部分民眾擔憂社宅主要照顧對象為經濟能力不佳、身心障礙、年長者、原住民等弱勢族群,過度集中恐影響附近治安及生活品質,連帶拉低房價,把社宅當作鄰避設施,每次興建時,都會出現當地居民抗爭。為化解反對聲音,並回應當地居民或民意代表訴求,因此市府規劃總戶數30%為在地區里睦鄰戶。
 
彭建文表示,台北市房價較高、能蓋社宅的土地相對有限,加上發展密度高,社宅與在地居民彼此間的干擾會較大,受到社宅的衝擊也會相對較高。圖/photoAC
台北101中高樓層商辦租金連5年漲,11月最新實價登錄顯示每坪價值4500元。圖/photoAC
 
彭建文進一步提到,通常若住家旁邊有一塊公有土地,民眾會更希望蓋對房價有正面幫助的公園,而非對房價有負面影響的社宅。即使現在許多社宅都規劃的不錯,仍舊不時會有居民抗爭出現,因此提供睦鄰戶算是現階段較妥切的處理方式。
 
台北睦鄰戶比例全台最高,引起不少質疑,彭建文表示,台北市房價較高、能蓋社宅的土地相對有限,加上發展密度高,社宅與在地居民彼此間的干擾較大,受到社宅的衝擊也會相對較高,導致台北市民眾因為擔心房價下跌,而反對社宅蓋在住家附近的比例相較其他縣市更高。
 
彭建文表示,當前整體社宅數量即使全部提供給弱勢團體申請仍舊不足,若當地居民不符合弱勢條件,僅因住在當地就能享有申請優勢,自然會排擠到弱勢團體可分配數額。因此若未來社宅數量增加、民眾對社宅接受度提高,睦鄰戶比例應慢慢減低,回歸為社宅「統籌統用」,因為公有土地資源有限,無法在每個行政區都蓋一定數量的社宅,造成各行政區社宅數量不一,分配上應該將整個縣市的民眾作為完整的使用者群體來做考量會比較合理。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