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管婺媛/台北報導
4月18日是國際古蹟遺址日,台灣古蹟專家李乾朗公布自己耗時40多年搜集、整理、考察的台灣百年古蹟資料成果。他指出,台灣50年代以前對古蹟保存毫無概念,如舊台北車站、麻豆林家古厝、善導寺等原建物,都被怪手無情摧毀,「彷彿歷經台灣文革!」
在國內素有「古建築大師」之稱的古蹟學者李乾朗(記者季志翔/攝影)
他指出,台灣現在經常碰見發展與保存間的衝突,稍不注意,「台灣有可能歷經第2次文革!」
在國內素有「古建築大師」之稱的古蹟學者李乾朗(見上圖,季志翔攝),將自己多年研究成果與田野調查珍貴資料,集結成《百年古蹟滄桑:台灣建築保存紀事》一書出版。
古蹟樣貌今非昔比
書中除對國內歷史建物一一詳述介紹之外,還蒐錄他40多年來走訪各地親攝的300多張歷史照片、親自繪製的60多幅古蹟原貌圖,讓人一窺許多已消逝或今非昔比的歷史景物。
「地球表面就好像黑板一樣,不同老師寫的字,會在不同課上被擦掉重寫;我們現在看到的古蹟建物,就是最後那一次沒擦的黑板!」
留些東西給下代子孫
新書發表會上,李乾朗用「黑板說」巧妙比喻古蹟特性,侃侃而談他多年觀察,並從清末台灣的建築與古蹟講起,一路談到近年古蹟保存爭議如樂生療養院、基隆港西2、3碼頭倉庫等問題。
他說,台灣在50年代以前不懂得古蹟保存,許多珍貴建物經常是怪手一夜摧毀殆盡,彷如經歷「文革」。他說,雖然沒有人可以凝結任何建物,但至少可以延長它的壽命,讓下一代子孫能看見人類在不同時代的智慧結晶。
保存才是最好的發展
對於近幾年出現的古蹟保存爭議,李乾朗也說,許多人認為台灣如果保存較多的古蹟與歷史建築,可能妨礙城鄉發展,「事實上,保存才是最好的發展」,如基隆碼頭倉庫改建為藝文展演空間、台中日式公舍改為咖啡館等,都是很好的案例,「藉保存公共性的古蹟成為一種社會公義」。
他也提醒,許多人以經濟發展、房地產為由粗暴拆除古蹟,「這種思維,有一天連台北101大樓都可能被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