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瑋璇/台北報導
單車五大殺手出列。單車休閒風氣盛,交通事故也暴增,去年全台灣發生七七一六件自行車車禍(含電動自行車、電動輔助自行車),釀成五十三人死亡、一萬餘人受傷。交通部分析,最大因素是「道路坑洞、崎嶇不平」,「路見不平」成了單車騎士最大的痛。
「機車、年長者、酒駕」是交通事故三大高危險族群。去年起,交通部將自行車也納入,成為第四大車禍防制重點對象,近期還出版「愛上安心騎」一書,推廣自行車禮儀及騎車自保之道。
交通部依據警政署統計及單車愛好者經驗,分析單車事故最常見五大原因。「道路坑洞、崎嶇不平」居首,因台灣多雨,雨水沖刷易導致市區道路破損,柏油路坑坑疤疤;山間泥路因土壤流失凹凸不平。
其次依序分別是「閃避狗、貓等動物」、「下坡時車速過快」、「與汽機車爭道」、「道路施工」,大多與突發路況相關。
道安會組長徐台生說,單車車體輕、輪胎窄、重心高,騎乘需要高度平衡感,小小坑洞就可能讓單車失去平衡,搖晃、摔倒。徐台生說,造成道路坑洞的元凶不只有雨水,還可能是瓦斯、自來水、台電、電信業者等各管線單位挖馬路,事後回填不確實;或颱風過境清除倒樹,卻沒把下凹的樹穴整平,留下坑洞。
此外,單車的路權遭擠壓,減少騎士閃避危險的空間。徐台生說,例如外側車道常有違規亂停的汽車、胡亂擺放的花盆、招牌或雜物,讓單車路線必須突然拐到路上,只要一拐龍頭,都可能重心不穩而「犁田」,過去還曾發生路邊汽車突然開門,撞倒騎士,遭後面車輛輾過的事故。
交通部建議,單車自保之道是放慢速度、留意路況並遵守交通規則。不過,自行車也有「耍帥蛇行」、「騎車不專心」、「併排騎車成路霸」、「不禮讓行人,按鈴催促」、「在騎樓或人行道亂鑽」等五大白目行為,也應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