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
上午八點多,農民開車載著當季香菇、蔬果抵達國道服務區,在一個個綠色帳棚底下搭起桌巾、擺出寫著自己故事的看板。國內已有十一個服務區、十五個站點,每周休二日會有出現以「道農市集」、「國道農菁」為名的地方農特產銷售平台,去年光靠賣菜,一百天內就賺進三千三百多萬元。
愈來愈多友善種植的小農會到國道休息站販售農產品(記者侯俐安/攝影)
在地生產、在地銷售,讓消費者與農民之間產生新連結,已是現在政府與企業協助農民行銷的重要模式。國道服務區龍頭南仁湖公司、新東陽都在旗下服務區舉辦農民市集,有近百人擺過攤,營業額呈倍數成長,可買到當日現採的農產,還有農藥殘留檢驗、產銷履歷,也讓不少婆婆媽媽成為固定客源,定期來「挖寶」。
市集的構想來自二○○八年一場颱風時,泰安、古坑、清水服務區,協助台中市政府促銷颱風搶收農產品,高公局、農糧署陸續加入輔導,不少友善種植小農愈賣愈有成就感。茶農李昆溥加入半年,營業額從掛零到每天一、兩萬;菇農王裕宏也從傳統批發走入自創品牌,曾四天賣了廿多萬元;更有農民投入後帶動部落轉型。
對堅持自然農法的生產者來說,多了一個可以出貨的地方,不必再讓辛苦生產的蔬果被盤商低價收走。南仁湖對農民的「教戰手冊」很簡單:「尊嚴第一!」
農民從不太會講話,面對客人討價還價還會自卑,現在已能驕傲地介紹,甚至遇到殺價,旁邊的民眾還會主動護航,「不要跟農民殺價!」
南仁湖企畫部經理黃秋玉說,道農市集每一筆都有發票報帳,服務區抽一成五,南來北往的用戶買菜後都會跟農友保持聯絡或改買宅配,有西湖農友到古坑賣葡萄,車子才開進服務區就被客人攔截,整車買走;還有嘉義布袋青農賣哈密瓜,客人太晚來沒買到,還開車跟著青農回家買。
高公局表示,國道農民市集可以讓農民避免中間剝削,讓服務區不只是服務區,更成為農業與生活的連結。
黃秋玉說,道農市集不一定要在國道,希望縣道、省道也可導入,目前已有地方政府來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