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雲發
2024年台灣頻繁發生有感地震,特別是4月份東部外海發生的規模7.2強震,成為921大地震25年來最大的有感地震,這使得居住在地震帶上的民眾重新思考並檢視建築物的結構安全。每次大地震發生之後,常接獲許多住在老舊建築尤其是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俗稱海砂屋)的住戶反映出災情,像是家中混凝土塊掉落、鋼筋外露,甚至天花板塌下的情況,對居住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民國70至80年代是海砂屋最猖獗的時候,海砂屋正式名稱為「高氯離子混凝土建築物」,是指在建造過程中在混凝土中不慎摻入了被海水汙染未經處理乾淨之海砂,而非正常所使用之乾淨河砂,因此混凝土中氯離子含量過高且不符規範,容易導致建築鋼筋生鏽,連帶造成鋼筋鏽蝕體積膨脹,當鋼筋腐蝕生成物的體積比鋼筋體積大至數倍時,會撐開混凝土造成保護層剝落、牆壁龜裂,裸露之鋼筋接觸到空氣更加速損壞結構安全。
海砂屋都更重建的鑑定與處理
要確定建築物是否為海砂屋,必須進行專業鑑定,這包括取樣檢測混凝土的氯離子含量及觀察鋼筋生鏽、混凝土剝落的現象。若氯離子含量超標,則建築物基本可以判定為海砂屋,需要進一步處理或拆除重建。鑑定過程包括:
1.社區同意進行海砂屋鑑定並支付費用。
2.鑽心取樣,部分住戶需配合讓鑑定人員進入室內取樣。
3.結構分析鑑定送至公會審查。
4.若經都發局認可之鑑定機關(構)認定氯離子含量超過鑑定時國家標準值,必須拆除重建,經社區議決是否申請海砂屋列管。
5.海砂屋列管審查。
6.列管審查通過後取得海砂屋列管核准函,才可享有都更容積獎勵,縣市政府會將列管之海砂屋劃定為迅行劃定更新地區。

海砂屋都更重建面臨的挑戰
在民國70年代間,許多人不幸購買到海砂屋,因擔心檢測後會導致房價下跌或被列管,又因經濟能力不足無法搬家,再加上過去都更風氣不如現在盛行,使得屋主不知如何解決,過去2、30年間一直處於擔心天花板混凝土剝落或是大地震來面臨房屋會倒塌的恐慌之中。隨著「都更條例」的逐次修改,中央及地方政府的規定及獎勵都比過去更加明確,地主也較有意願參與重建。
符合都更條件且確定為海砂屋的建築,可依法迅行劃定為更新地區,只需整合土地及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數及其土地總面積過半同意,即可申請都市更新事業計畫或權利變換計畫報核,而容積獎勵的部分則是根據各地方政府有不同的規定。
實際上,從鑑定到列管可能需要半年到一年時間,再進行都更重建程序至少需二至三年,在這段期間,若居民未另尋安全住所,可能需要在危險建築中繼續居住,這在地震頻發的台灣尤其令人擔憂。各縣市政府提出「防災型都更政策」,例如台北市的「防災型都市更新專案」,目的在加速都更審查,讓住戶能盡快重建。然而,海砂屋資格審查往往還是需要一段作業時間,建議建管處在審查是否通過列管時,若經相關技師公會團體認定屬非常嚴重之海砂屋,則應盡快讓海砂屋列管通過,避免後續發生大地震造成更多住戶傷亡。
台灣位於地震帶上,建築物的結構安全至關重要。要有安全的居住環境,則必須隨時做好防災的準備,居住在危險老舊建築的民眾,建議應積極參與危老都更重建,重建過程也應選擇優良的施工團隊,確保施工質量,避免僅是表面上的翻新。好的團隊能在品質、安全與經濟兼顧下,落實安全品質透明化的執行,打造安全放心的居住環境,確保住戶在下一次地震來臨時依然能夠安全無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