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News記者高玉蟾/花蓮報導
超過一甲子,那些從大陸輾轉退到台灣來的老人家們早已不復過去英姿颯颯的精神,記憶中的路、生活中的路,侷限了他們的青春,侷限了他們的生命。原地重建的凌雲四村是花蓮縣第一個眷村改建案,比較幸運的是,這些住戶中有很多都是在原地生養多年,只是過去的平房變樓房,大體上老鄰居們都在、且有新添;生活中最大的不同是,過去往來鄰居家的過道,現在除了供停放機車、單車,走在過道上的面孔,愈來愈多也愈來愈陌生。
花蓮凌雲四村原地改建之後,改變不少眷村的樣貌。
還和媽媽住在這裡的懷先生說,自己從小在村子長大,所有的記憶都在這裡,很幸運自己不需要轉換環境,倒是現在村子改建後住戶數增多,在加上房價價格始終不錯,許多二代在老的過世後也就選擇賣掉房子,樹底下也少見老人在那兒聊天了。
對照著過去老家的過道,池媽媽說,以前道路兩邊都是一排排的房子,現在都空了,本來以為老家的空地可能會賣給建商重建房子,或許自己也能夠買一間終老;但看現在這樣雜草叢生,短時間內應該也不可能了。
花蓮凌雲四村此處過去皆房屋,如今僅剩空地。
花蓮眷村凌雲四村的空地,跟北部都市差異大,北部是荒地草地不見,全成為樓房,但花蓮此處卻是過去皆房屋,如今僅剩空地。
但本省籍的池媽媽說起老村子的生活,還是興致勃勃,她說,如果自己的身體還可以,老家眷村的土地如果重蓋房子,她一定買;池媽媽說,下雨天漏水、大太陽熱得要死,左右鄰居為什麼打孩子,一清二楚,但大家就是有感情,不像現在,見個面還要打電話約、還要刷卡下樓去接,所以,還是以前好。
花蓮凌雲四村雖改建,但昔日舊房子還有些老榮民尚未離開,所以仍見到舊眷村的模樣。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一個過道,相較懷先生和池媽媽的環境,上海來的張太太,命運就大不同了。先生雖然是老榮民,但他們沒有購買眷舍的權力,也「養」不起水泥房,只好將就著租房子住,一條通過張太太家門口的過道,往裡走還有人家。
張太太說,孩子因工受傷,自己和先生靠撿回收過生活,但是,目前居住的房舍土地是國家的,早就要收回去整理成公園,現在也只得過一天算一天,努力活下去。
約10年前,眷村改建的話題因為眷村戶的陸續遷入而漸漸平歇,但是眷村問題並沒有結束,當初國防部將土地價值高的眷村住戶請走,換到土地價值相對便宜的區段,如今,新的區段因「人」的大量遷入而漲價,徒留空下的土地還有附近搬不走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