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記者陳妍霖、蔡惠萍/台北報導
行政院及所屬機關的派遣人員有七千多名,行政院宣示要在兩年內歸零,改聘臨時人員。但勞團與學者都質疑,除了派遣人員,公家機關還有許多其他非典型聘雇人員,部分勞動條件、待遇比派遣人力還差,若只讓派遣歸零,而未全面監管,勞動條件惡化沒改善,只是變相換方式。
派遣、承攬、臨時人員都屬非典型聘雇,過去政府受限於「中央機關總員額法」規範,在人力精簡下,大量進用非典型聘雇人力,其中派遣人員與要派單位(政府)並無契約關係,引發同工不同酬、缺乏保障等爭議,但至少受勞基法保障。
政府非典型聘雇類型。(製表/陳妍霖)
而與政府機關簽定承攬契約工作的廠商或個人,若廠商再透過層層轉包,可能規避負擔勞健保、提撥勞退金,受雇者除了無勞健保、勞退外,萬一發生職災更可能求助無門。至於自然人承攬原本就屬於無雇主的個體戶,情況更弱勢。
不過,勞動部解釋,從零派遣、改聘臨時人員其實等於是政府當雇主,因有專案或有計畫而聘雇的臨時人員則適用勞基法。但有勞團質疑,原就引進大量約聘雇人員來取代正職,現在又祭出零派遣,改以公開遴選程序聘用臨時人員,在政府預算有限、人力精簡、業務量又大的情況下,七千多名派遣不可能全數轉移成臨時人員,最後勞務承攬可能愈來愈多。
台灣勞工陣線協會秘書長孫友聯說,政府本來就不應該帶頭雇用非典型聘雇勞工,同工不同酬、就業不穩定、薪資低都是長年問題,零派遣是勞團長年的主張。政府能將零派遣為目標當然好,但應該要全面檢討非典型聘雇,而不是只針對派遣、做事做半套,否則可能會變成「零派遣、真承攬」,對勞工更沒保障。
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則說,若行政院將目標訂為零派遣,改聘臨時人員,有了這層「自雇」關係,當然會比派遣來得好,但過去部分單位雖標榜「零派遣」,但事實上是轉為承攬方式。他表示,政府說要改善勞動條件,只怕在零派遣的原則下,會轉入更模糊界線,這樣問題會更糟,根本未獲得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