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33

服用安眠藥增死亡風險 務必遵從醫囑

#居家 #醫療 #安眠藥 #預期壽命 #失眠
中國時報記者王家瑜/台北報導
 
一項4.8萬人參與的台灣本土研究發現,服用安眠藥可能增加死亡風險達55%,男性預期壽命縮短5.3年、女性縮短5.7年;研究團隊提醒,經常使用安眠藥者應該意識到安眠藥的潛在危害。醫師指出,安眠藥是改善失眠症狀的有效藥物,只要經醫師處方正確使用,不須太過擔心,但務必找出失眠的病因,才能真正治本。
 
該研究由恩主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孫瑜主持,今年7月發表在《睡眠健康》期刊(Sleep Health)。自1994年至2011年間,透過健檢機構招募48萬4916名成年人,根據每日睡眠時間分為4組,分別是極短(小於4小時)、短(4到6小時)、中(6到8小時)和長(大於8小時),比對參與者的睡眠時間和安眠藥使用情況。
 
一項4.8萬人參與的台灣本土研究發現,服用安眠藥可能增加死亡風險達55%。圖為醫師為病人看診。中時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慢性失眠盛行率高達2成,平均每5人就有1人,醫師強調,安眠藥持續服用超過3個月恐有成癮風險。圖為醫師為病人看診。(本報資料照片)
 
結果顯示,未服用安眠藥且每天睡眠時間在6到8小時的人,具有最低的死亡風險;同樣是睡眠時間在6到8小時的人,如有服用安眠藥,死亡風險較未服用安眠藥者增加55%。整體而言,和未服用安眠藥者相比,服用安眠藥的人壽命較短,男性壽命平均縮短5.3年、女性縮短5.7年。
 
另外,睡眠時間極短或極長、有服用安眠藥的30歲男性,預期壽命比睡眠時間6到8小時、未服用安眠藥的男性,縮短了12到13年。研究結論表明,使用安眠藥會增加死亡風險和縮短預期壽命,並提醒經常使用者應該意識到安眠藥的潛在危害。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蔡長哲指出,失眠和發燒一樣是症狀、不是疾病,可能造成失眠的原因很多,例如焦慮症、憂鬱症、恐慌症等精神疾病,或是老人家罹患失智症導致日夜顛倒,也可能是高血壓、糖尿病影響腦部細小血管。
 
蔡長哲提醒,安眠藥可以改善失眠症狀,但如果沒有找出背後疾病,恐怕是治標不治本。他認為民眾不需要懼怕使用安眠藥,但千萬不能跟朋友「周轉」來吃,務必經醫師診斷後開立,依照處方使用,可確保安全無虞。
王家瑜∕台北報導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