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彭宣雅/綜合報導
消基會前天公布市售各種通路80件蔬菜抽檢結果,合格率僅63.7%,與農委會源頭抽檢的98%合格率相距甚遠。農委會表示,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病蟲害多,農民會不自覺多噴一些農藥,未來監測會重新設計取樣時間點,針對高風險的作物、重要品項、特定的季節(如夏季),加強監測。
有農業界人士直言,有的農民會和行口交易,也有農民是自己種植販賣等,但農委會、食藥署目前對於蔬果農藥殘留作業,僅限於田間、集貨場及果菜拍賣市場通路等抽檢,末端抽驗不可能窮盡,還是要做好源頭用藥管理。
農委會主要是針對農產品上市前進行檢驗,檢驗項目包括蔬果、茶葉、蜂蜜等。從109年到今年,抽檢數量逾兩萬多件,除了去年菜豆類合格率88.4%偏低外,整體合格率均維持97、98%左右。不過消基會前天公布六都青江菜、小白菜、甜椒及辣椒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報告,四類蔬菜總計80件,不合格高達29件,合格率僅63.7%。
儘管消基會表示,這次採樣樣品主要來自傳統市場,超市等連鎖通路較少,不過農委會的農產品抽驗結果和消基會「差很大」,也引發外界質疑。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今年十月的氣溫比往年平均高出1.9度,八月的氣溫也較平均高1.4度至1.5度,也導致病蟲害增多,農民會不自覺多噴一些農藥,農藥殘留風險提高。
陳駿季說,消基會在特定季節定期抽檢,農委會則是一到十二月平均分配,消基會的抽驗,是鞭策農委會上市前抽樣、輔導的重要依據,未來監測會重新設計取樣時間點,持續推動病蟲害綜合管理。
行政院食安辦公室主任許甫表示,明年度專案會針對特定農產品殘留比率偏高者,了解有哪些困難點,並提出協助,例如是否同一類作物無藥劑可用,還是管理沒有到位等,農委會和食藥署將會立案管考。
不過有農業界人士表示,農業縣從來沒有政策、只有補助,例如往年冬天噴藥一次即可,但今年很熱,可能要噴兩次,但法規的安全採收期是固定的,當初設定的農藥殘留標準,是否也符合現在的氣候變遷樣態,需要全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