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氣 7796

打深還不如漂浮 液化地質共生有撇步

#新奇 #居家 #地方 #土壤液化 #浮式基礎 #筏式基礎 #基樁

好房網News記者鍾釗榛/綜合報導

由於台南地震使土壤液化受到重視,開始注意地質與建築的關聯性,以長遠來看防災都更是一條必然的路,但是更新的過程得要避免重蹈覆轍,考量建築物該以甚麼方式建築在液化地質。台灣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系教授李咸亨教授以國外經驗,認為浮式基礎或筏式基礎是可行且經濟的應對方法,是未來建築更新可採用的基礎型式。

台南206地震,因土壤液化而導致的變形馬路,使土壤液化終於受到關注。(賴清德臉書)

206地震,因土壤液化而導致的變形馬路。(賴清德臉書) 
李咸亨語重心長的提到,早在921大地震時就已經震出土壤液化的問題,礙於當時全台災形嚴重,主要焦點鎖定在震垮的建築及救援進度,造成土壤液化被忽略掉。直到今年除夕的台南地震造成維冠金龍大樓倒塌,土壤液化才被廣泛討論。

其實早在1906年美國舊金山開始填灣造地,就已經出現地層下陷與建築傾斜的問題,直到1989年大地震造成房屋嚴重傾倒,才開始積極應對土壤液化問題。另外1964年日本新瀉大地震,整排建築結構完整卻傾倒在地,形成奇特的景觀,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土壤液化案例。

要在土壤液化區蓋房子,美國則採用浮式基礎與筏式基礎作為解決方式,這兩種基礎的原理是將建築物在面對液化時,可以漂浮在含水過多的沙土中,就像一艘船一樣浮在海面上,如此就能讓建築物對抗土壤液化。

對於另一種打基樁的方式作為土壤液化的解決方案,李咸亨表示這樣的方法確實是可行的,液化層約為地下20公尺的範圍中,基樁只要深度超過地下20工處直達岩盤,就能穩固建築而不會因為土質鬆軟而傾倒。

但是在日本的案例中發現,液化區發生地震時,地下20公尺的液化層造成土質流失,因此地底下有一大部分形成如中空狀態,加上地震搖晃產生的拉力,基樁因此發生斷裂。所以就土壤液化的問題來看,將浮式基礎與筏式基礎作為首選,基樁則作為次要選項,重點在於液化不可怕,只要用對方法就能克服。

土壤液化大追蹤

 
 
 

熱銷建案&網友看屋心得



好房網不只有新聞,還能找優質宅

好房網News粉絲團

成為好房網Line好友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好房網HouseFun,加我好友,房產最新消息每天整理給你→點我

頭版 總覽 圖輯 名家 專題 土壤液化 好房網TV 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