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久旱不雨嚴重缺水,經濟部公布明年一期稻作有4.1萬公頃要休耕,是過去10年來休耕面積第二高。農民團體表示,根據水利法規定,農業用水應該優於工業用水,政府源頭調度就出問題,真正需要檢討的是石化業用水,並且發展海水淡化技術,非一缺水就犧牲農民。
休耕補助 全民埋單
農委會規畫,若農民休耕改種綠肥每公頃可領8.5萬元,完全休耕不耕種每公頃領7.8萬元,若改種旱作每公頃可領3.9萬元,估計總預算要投入超過30億元。
這筆經費由農委會休耕補助支付大半。農委會規畫,休耕種綠肥補助的每公頃8.5萬元,農委會支付4.5萬;休耕什麼都不種補助的7.8萬元,由農委會付3.4萬元;改種旱作補助的3.9萬也由農委會支付2.2萬。其他則由科技部、經濟部、自來水公司依用水比例支付,等於全民埋單。
依水利法第18條規定,用水順序是家用及公共給水、農業用水、水力用水、工業用水、水運,最後是其他用途。台灣農村陣線發言人蔡培慧表示,依法農業用水順序優於工業用水,民生用水缺乏,反應工業用水不當,並非農業用水影響。
農團轟工業用水不當
蔡培慧說,政府在水利調度應該開刀的是工業用水,新加坡也有石化工業,但新加坡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將每公噸水30多元成本降至20多元,還將海水淡化技術輸出到阿拉伯。她質疑政府為何不鼓勵發展這項技術。
農委會指灌溉用水仍最多
農委會農田水利處處長張敬昌表示,政府面對旱象,首先要確保農曆年民生用水不虞匱乏,同時明年5月不進入第三階段限水;目前實際用水量灌溉用水占68%最多,民生用水19.6%、工業用水9.1%、養殖用水8.9%、畜牧用水0.6%,農業灌溉用水仍屬於用水最大宗。
羅文嘉批:補助是給地主並非給農民今年水情吃緊,經濟部宣布,明年一期稻作休耕擴大達4.1萬公頃。近年投入農作的前立委羅文嘉在臉書發文痛批,水優先給民生和工業用,農民就這樣被徹底犧牲了,質疑明明有水用,為什麼要停止農業用水、強迫休耕。
羅文嘉在文中提到,一般受薪階級被迫停止工作,可領資遣費和失業補助,但農民卻被迫僅能領一公頃8.5萬元補助,且補助是給地主並非給耕作農民。他指出,一般人、資本家大工廠沒水用,會立刻跳出來發聲,政府不敢限制,但農民沒水用,政府就只能強迫休耕,長期來農民犧牲自己、照亮別人,別人享受、農民犧牲,這就是台灣農民的宿命。
農民想要耕作維持基本生計,現在被迫接受放無薪假。農民也對大規模休耕非常無奈。桃園專業農民陳燕卿配合政府「小地主大佃農」簽約代耕,並代耕農田約130公頃,已準備秧苗供應500公頃農田,他很擔心,現在一期作要停灌休耕,秧苗稻種怎麼辦?
陳燕卿說,原本明年一期復耕,已經整好農田,一公頃整地費2萬元,如果缺水休耕,整地費形同浪費,小地主大佃農是配合政策簽約,如果停灌休耕,雖有休耕補助一公頃8萬5000元,但代耕農民不是地主,保障該怎麼辦?想到這個就讓他「很煩惱」。
桃園大園區農會總幹事呂理標說,政府如停灌休耕,農會會配合,但是小地主大佃農簽約農民的落差,農政單位要正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