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鄭郁蓁、陳人齊、蔡雯如/綜合報導
本土新冠疫情進入高原期,疫情指揮中心公布,22日本土確診有79441例,中重症增加256例再創新高,死亡則增53例。今年以來,染疫死亡累計已有543人,55%都是確診後5天內快速死亡,另有9%是死亡後才被確診。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表示,確診與死亡的時間這麼近,顯示防疫體系和醫療體系都有問題。
台灣本土確診人數在5月18日突破8萬後,在19日達到9萬331人,之後連3天下降,本報整理指揮中心公布4月1日至5月22日「經審查判定死因與新冠肺炎有關」的543例死亡個案,有100人確診日期與死亡日期同一天,占18%;確診隔天死亡有77人,占14%;確診後3至5天內死亡有123人,占23%。也就是說,這波疫情高達55%,都是確診5天內快速死亡,另有9%是死亡後才確診,僅36%是確診超過5天後過世。
專家質疑延遲診斷 沒給藥 醫療不足
蘇益仁表示,在醫療量能充裕的正常照顧下,死亡會發生在確診後第2到第3周,但若有不小比例的確診與死亡時間靠近,這就反映防疫體系和醫療體系都有問題,「發病後無法趕快確診,是防疫體系出問題;確診後很快就死亡,是醫療體系有問題。」
蘇益仁指出,確診後快速死亡,最可能情況是確診後接受醫療太慢,目前多數民眾發病後,從判定確診、拿到藥物時間都拖很長,口服抗病毒藥物在3天內使用效果最好,超過5天就無效,等愈久,轉重症比率就會愈高;尤其65歲以上等重症高風險群,愈早給藥愈好,最好是1至3天內,藥有即時給,就能減少7、8成的輕症變重症。
為何快速死亡比例這麼高?蘇益仁指出,「延遲診斷」、「沒有給藥」、「醫療量能不足」都是可能原因。他建議快篩陽應立即上路,且針對高風險者,應在篩檢站快篩陽就直接給藥,等於從症狀出現到給藥縮短到1天內。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指出,Omicron的特性,並非1到2天內就會死亡,如果病患在24小時內死亡,不排除是猝死,且多數都是病患本身有心臟相關疾病,因此可先排除,但在確診後2至7天內死亡,就表示診斷有延誤,未能及早投藥,這也是醫療量能是否崩潰的重要指標,確診後2至7天內,必須盡力把死亡率壓到0以下。
本周起 全民適用快篩陽即確診
防疫指揮官陳時中22日坦言,這波Omicron死亡時間相對比較短,但是「不認為與投藥太慢有關」。他表示,口服抗病毒藥物的適應症是屬於輕、中症,且不必用氧氣的病患,若患者一開始就是重症,醫院評估是中重症以上,已不屬於口服投藥對象,會給予瑞德西韋等治療。
不過,陳時中也宣布,指揮中心已召開專家會議,最快本周起,全民適用「快篩陽即確診」制度,凡是感染新冠輕度至中度,且未使用氧氣,發病5天內,12歲以上且體重40公斤以上病患,經醫師確認後,可使用Paxlovid,無法使用Paxlovid的病患才建議使用莫納皮拉韋,使用者應年滿18歲。
新北籲中央麥擱拖 趕快做決策
新北市長侯友宜聽聞後表示,「只要中央願意,我們都做得到,為什麼不及早做?」他一直搞不懂,先前中央回應表示,因為人權、偽陽性等問題,不能放寬「快篩陽視同確診」,因此他還是一句話,呼籲中央「麥擱拖」,趕快做決策比較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