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記者羅真
Q:炎炎夏日,待在室內就不容易中暑,是真的嗎?
A:室內也可能發生中暑或熱傷害。
熱傷害源自於外在環境高溫或劇烈運動產熱,卻沒有辦法有效散熱,因此當室內溫度過高、人體溫度調節不佳時,就容易產生熱傷害。曾有父母為讓肥胖的孩子減重,讓他在室內跑跑步機,跑得很累,仍叫他堅持下去,最終造成孩子中暑。
在高溫環境待太久,無論室內或室外都有可能中暑。 聯合報系資料照
輕度的熱傷害包括「熱衰竭」與「熱痙攣」,兩者皆是在高溫環境大量流失水分與鹽分,釀成頭暈、頭痛、噁心、虛弱、食慾不振,後者還因電解質不平衡造成抽筋。若體內溫度超過40度,且神智不清、胡言亂語甚至昏迷,就是較嚴重的熱傷害,俗稱「中暑」。
熱傷害的高危險群包括:小於2、3歲的嬰幼兒,在同樣環境中,他們的體溫上升速度為成人的3至5倍;超過65歲以上的長者,他們的排汗功能與適應溫度能力不如年輕人,心肺功能差的慢性病患者風險更高;體重超過80公斤的肥胖患者,新陳代謝快、產熱多,但過厚的皮下組織卻讓散熱效率差,熱傷害機率也較高。
此外,部分藥物也可能提升熱傷害風險,如部分流鼻水或精神病藥物會抑制排汗,蓄積體內的熱能難易散發,利尿劑則可能讓體內水分不足,使得汗量較少。
要注意別在高溫環境待太久,無論室內或室外,父母勿將孩子獨留在未開冷氣的車中。多喝水也是預防熱傷害的關鍵,沒有大量流汗時,每公斤每天應喝進30至40毫升的水,以60公斤的人為例,一天所需水量為1800至2400毫升,若有運動流汗,就要補充更多的水。
不過,喝過多水也不宜,例如一小時若喝超過1500毫升水,易使鈉含量過低,釀成水中毒。須大量喝水時,可搭配運動飲料或水果,以補充電解質。
此外,不可用含糖飲料、酒精與咖啡因飲料替代白開水,這些飲料皆有利尿作用,喝多反讓水分流失更快。
身旁若有人疑似出現熱傷害徵兆,務必迅速離開高溫環境,無論室內、室外皆然。同時也可透過鬆脫衣物、用水擦拭身體或搧風降溫、提供含少量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來讓身體好過些,昏迷時則須立即叫救護車。等待救護車的過程中,也要設法為患者降溫,以免錯失搶救機會。
諮詢專家/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