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邱宜君╱即時報導
年輕人頻繁腹瀉,只是腸胃型感冒炎沒有好?千萬不要掉以輕心。醫師提醒,莫名腹痛、腹瀉、血便、體重減輕、發燒,這些症狀若持續三個月以上,就是發炎性腸道疾病的五大警訊,除了可能有腸道穿孔的危險,大腸直腸癌的風險也提高。
台灣小腸醫學會理事長、林口長庚醫院胃腸科主任蘇銘堯今於「對抗發炎,我能出招」衛教講座中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好發於二十到四十歲,男性罹病機率是女性的兩倍。由於腸道免疫系統過度反應與錯誤識別,導致腸壁不斷遭受免疫系統攻擊,出現反覆發炎、潰瘍等症狀,甚至會出現廔管、穿孔或阻塞問題,目前成因仍不明。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會長楊式光在「對抗發炎,我能出招」衛教講座分享家人治療克隆氏症的歷程。記者邱宜君/攝影
蘇銘堯表示,目前國內患者約4千多人,相較於1998年的139人,成長將近30倍,但發炎性腸道疾病成因不明,至今無有效預防方法。治療上有類固醇、免疫製劑、生物製劑等選擇,可以緩解症狀、穩定病情,但因疾病初期症狀和腸胃炎相當類似,臨床上許多患者已嚴重到腸穿孔才驚覺嚴重性。
台灣發炎性腸道疾病病友會會長楊式光表示,她的兒子在十八歲剛考完大學那年,每天拉肚子五、六次以上,屁股很痛,就醫發現已經有肛裂和肛門廔管。做了手術還是癒合不佳,持續腹痛,原來是腸道廔管長到膀胱,小便還出現菜屑,二度手術還是無法解決問題,就這樣折騰了五年,從90公斤瘦到只剩50公斤,極度沮喪絕望。直到確診是「克隆氏症」,經過切除30公分小腸、裝設肛門造口等手術,加上長期服用生物製劑,人生才終於重回正軌。
蘇銘堯表示,發炎性腸道疾病因為腸壁潰瘍,是非常疼痛的,潰瘍性結腸炎通常痛在左下腹,克隆氏症則多痛在右下腹,克隆氏症的發炎範圍可以遍及整個消化道,從口腔到肛門都發炎,非常痛苦。雖然無法根治,但接受手術可解決嚴重併發症,若能及早診斷、接受藥物治療,也有助減少併發症與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