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沈能元/台北報導
衛福部健保署今年推動「分區總額合理成長管理」制度,希望落實分級醫療、改善健保點值。目前健保管理於全國分為六區,包括台北區、北區、中區、南區、高屏區及東區,實施該制度多年的南區有醫師指出,現在已有醫院門診量減少、檢查時間延後等措施,一旦於全國推行恐損害病患權益。專家表示,新制上路後,健保署應做好監控,隨時修正。
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健保資源有限,希望用在合理的地方,醫院個別總額為抑制衝量,讓醫院合理成長健保點值不被稀釋,且可避免重症病患淪為人球,並鼓勵醫師到偏遠地區診所服務,對山地、離島、醫缺鄉鎮等沒有影響,台北區也將於第二季上路。
台灣醫院協會副理事長朱益宏說,醫院個別總額上路後,醫院減少門診量、檢查時間延後都是可以預見的,這在民國106至108年健保署要求醫學中心門診減2%時就曾發生,但減少門診量或民眾就醫次數不是壞事,國人目前一年平均看診15次,「確實是有浮濫的現象」,這需醫病雙方共同努力,重點是「真正有就醫需求的人,不應該被影響」,健保署應持續監控。
亞東醫院醫療事務處主任洪芳明說,台北區醫院每季申報健保約500億元,大約是南區的近4倍,明天醫學中心代表將進行討論,之後會聽取區域醫院、地區醫院的想法,共同擬定順利完成,目前規畫於治療急重難罕病患、急性腦出血、主動脈剝離及生產等超過12項需求都能獲得保障,於今年第2季試辦應是可行。
洪芳明說,第2季上路後,如果對醫院經營有所影響,健保署應會隨時改進;至於有南部患者於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檢查需要等待5個月,他說,醫院個別總額屬於計畫經濟,應用於治療急重難罕的患者,無法又要好、又要快、又要全包,患者檢查需等5個月,應先了解病情是否真的緊急,如果經醫師研判屬於非緊急的檢查,就會有一定的時間排程。
洪芳明指出,衛福部今年推動癌症擴大篩檢,呼籲符合資格者應安排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不是等到生病才來就醫,平時就應該照顧自己的健康。
台北榮總副院長李偉強說,醫院個別總額上路後,將改變國內醫療現況,醫院及病人都必須自律,民眾未來必須落實分級醫療,小病到小醫院、診所看病,醫院也應把醫療資源用在急重難罕等需要治療的病人,並兼顧醫療品質,確保民眾就醫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