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德裔政治學者Elizabeth Noelle-Neumann發表《沉默的螺旋理論》,成為傳世之作,大意是:當人們覺得自己的觀點是公眾中的少數派,他們基於不甘被孤立的心理而往往選擇隱藏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們自認為觀點與多數人一致,則傾向於勇敢的說出來。
此一形勢再經過媒體的渲染擴大與周遭人物的眾口鑠金,將導致社會中多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大,少數派的聲音越來越小,有如一種螺旋狀上升(下降)的民意形成模式。
觀乎台灣近來的司法審判案,沉默螺旋效應處處可見。前一陣子林益世貪瀆案一審判決的結果,在民間輿論掀起了一股強烈的批判聲浪,特別是在網路上,網民幾乎一面倒的對法院判決提出強烈質疑,也使得審理該案的法官自請移送法官評鑑委員會評鑑以自清,創下台灣司法界的首例。
今年二月初的八里雙屍命案也是如此。咖啡店的老闆、股東等人原先因主嫌指為共謀兇手,遭檢方聲請羈押,一般大眾也以「合理的懷疑」推定他們的確是共犯,以致後來院方因罪證不足而飭回,引來輿論界一股巨大的批評聲浪。
民意的浪潮,淹沒了司法獨立審判的空間,形成了當下台灣社會獨特的未審先判或全民公審的偏差現象,經常影響審理的過程,甚而改變判決的結果。此一現象暴露出兩個問題。其一,由於一般大眾無法全然得知案件的內情,也未必具有法律常識,率爾對進行中的案件妄加議論,實為不宜。當然,長期以來案件在審理過程中承辦的推檢人員無法恪守案情不公開原則,不時洩漏內幕資料予媒體的陋習也扮演了「幫兇」的角色。
其次,不容否認的,我國司法機關的獨立審判精神始終未能取信於民也是肇因之一。司法人員的專業能力姑且不論,就其品格操守的高度而言,相較於一般先進國家恐有不及,如與鄰國日本一比,更可謂差之遠矣!日本的法官社會地位崇隆,司法人員本身也極為愛惜羽毛,絕不使清譽染瑕。所以,皇后的貞操應否被懷疑,還是得視皇后的品德能否受到大家的信任而定。
台灣的司法改革,應該從檢審人員的專業素養與獨立人格的培育做起,才可避免整體司法系統的威信與公平受到選票與鈔票的支配,或淪為政治人物、電視名嘴、當事人親友無限擴張的話語權下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