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偉良
檢視一下當前台灣的地方民意代表背景,不難發現他們之中本身或家人有建築背景的比例相當的高,有些是在從政前本來就從事房地產相關行業,有些則是在從政之後才跨入房地產的相關行業,因此可見,這個行業和政府的關係應該相當密切,具備民意代表的身份對其從事這個行業應該是有利的,否則這些人豈能既忙於事業又分心兼顧政治工作?
建築業是營利事業
建築業跟所有的其他企業一樣,它們都是營利事業,因此你不可能期盼這些企業主有佛心,願意吃苦耐勞、甘冒企業經營的各種風險,卻又不忮不求,不求利潤;畢竟這樣的企業很難持久,因為不賺錢的企業很難提供足夠的誘因來吸引人才,所以你必須很務實的看待建商,就跟看待一般的商人一樣。
建商當中有好也有壞,好的會對自己的工作有責任感和自我期許,認為自己既然從事房地產投資興建這樣的工作,就有責任把房子蓋好,畢竟能居住在一棟好房子中,對大多數人來講是重要的幸福來源;反之,不好的建商唯利是圖,只求賺錢、不擇手段,蓋出來的房子安不安全、會不會漏水都不是他們關注的要點,甚至他們不懂、也不關心怎麼樣才能蓋出好房子。誠實的說,這類型的建商在整個房地產業中比例不低。
房價被炒高,建商常被視為暴利的事業(好房網News記者張聖奕攝影)
社會已經把房地產業污名化
台灣社會近年有一種畸形的現象,就是從政府到一般民眾,似乎都把房地產視為暴利的剝削行業,不把建商當作正常企業,反而視之為「貪圖暴利的邪惡組織」;也因此,針對房地產的相關措施無論怎麼的不合理甚至不合法,都視為理所當然,完全忘了它是一個1年產值逾兆的重要產業、忘了它有龐大的從業人口。
有怎麼樣的民眾就會有怎麼樣的建商
如果你仔細的去查看房地產業者的背景,就會發現當中出身草莽的比例還真不低,相對的出身專業(建築、土木相關背景)的反而較少,這也說明了兩件事:其一,專業在這個產業裡可能不是那麼重要的一件事;其二,這個產業在經營上可能得具備一些比較特殊的特質,而這些特質可能是這些專業人士所欠缺。
長期以來,在台灣的各個角落裡一直存在著價格掛帥的情形,民眾對於殺價、買便宜貨早已習以為常,貪小便宜造就了偷工減料和一案建商。
像先前206震災之後,有許多建案強力主打「制震、品質」,但後來發現買方仍把價格擺第一,建築品質只是次要的考慮因素,因而後來紛紛改弦易轍。由此也可以看到縱然到了今天,購屋族最在意的還是「價格」,而不是建築品質與居住安全。
民眾不重視安全、不重視品質是一種落後的表徵,更是苟且偷安心態的延伸,說明了民眾心智上的不成熟,這也是台灣社當前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