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洪浩軒/高雄報導
進入秋冬季,高雄受東北季風影響,空氣品質明顯較差,但高市府環保局表示,近幾年積極防制3大汙染源,空汙已逐年改善,今年統計至10月底,高雄市AQI≦100比例87.5%、PM2.5手動測站濃度15.6μg/m3,均為歷年最佳。
根據環保署資料,高市汙染來自境外移入占28%、高雄以北的縣市移入占41%、本地產生的汙染31%,而高雄汙染又以固定、移動、逸散汙染源約各3分之1,因此環保局針對3大汙染源執行多項措施。
環保局表示,固定汙染源措施包含加速減煤,目標2025年完成汽電脫煤;而興達電廠4部燃煤機組許可到期後將不再展延,且除役時間由2026年提前至2025年;並訂定高雄市鋼鐵業加嚴標準,持續與學者專家、業者、環保團體協談排放標準,現已有初步共識,近期將召開公聽說明會,接續相關法制作業。
移動源改善部分,環保局建構空維區網絡,逐步擴大管制車輛運具汙染排放;持續補助老舊燃油機、柴車、公車汰舊,並設立2030年公車全面電動化目標;分階段全面管制物流及清運業者,出廠5年以上柴油車每年需通過排煙檢測。
逸散源管制則推動11處智慧工地,強化營建工地自主,防制效率逾8成;提升高市綠化面積,改善裸露地揚塵;與水利單位跨局處合作減少高屏溪河川裸露地;推動紙錢集中燒等多項措施。
環保局長張瑞琿表示,高市已設置1350座微型感測器,且涵蓋多數行政區,可即時監控區域性空品變化,作為應變依據,另外,高市定期召開空汙防制會議傾聽學者、民間團體及企業代表意見,並評估將其納入管制策略的可行性,以加速改善空氣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