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保光、謝梅芬、蘇郁涵/高雄報導
後勁溪灌排不分,上中游遍布工廠,下游農田被迫得引汙染的水灌溉,「工業喝好水,農業喝毒水」怪現象,相當諷刺。
楠梓區翠屏里水環境守望襄助巡守隊長孫萬洲對汙染拍照存證。(記者蘇郁涵/攝影)
高市梓官區七十歲老農吳進二說,有時後勁溪圳溝的水臭又黑,只能改引阿公店溪種田。後勁溪長期遭工業廢水汙染,被喻為「北高雄黑龍江」,在高市府階段整治後,汙染稍有改善,高雄農田水利會引水供下游約五百多公頃農田灌溉,但農民仍「怕怕」。
橋頭區頂鹽田顏姓農民指出,以往水稻平均一個月約長高十公分,自從灌溉水質受汙染,不但長不到十公分,甚至長不高。楠梓區翠屏里水環境守望襄助巡守隊長孫萬洲表示,由楠梓加工出口區到後勁溪的排放口常發出惡臭,居民門窗緊閉,有人到溪畔運動吸入刺鼻酸味咳不停,頭暈、嘔吐。
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教授沈建全、橋頭農會總幹事陸清海,一致建議灌排分流,讓農業有乾淨水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