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青縈/台北報導
肺癌在我國發生人數排行位居首位,更是位居十大癌症死因榜首,對國人威脅不可輕忽。台北榮總胸腔部胸腔腫瘤科主任羅永鴻表示,肺癌預防效果勝於治療,應該減少暴露在吸菸、油煙等危險因子,同時肺癌發生率與家族病史高度相關,呼籲正視肺癌家族化的問題。
根據國健署統計,2022年7月1日至2023年6月30間,在公費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的受檢者當中,肺癌偵測率為1.1%,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了85.1%。北榮肺癌偵測率為2%,其中早期(0及1期)個案占87.2%,有肺癌家族史的患者1.9%,高於重度吸菸者的 0.2%。
羅永鴻說,除吸菸外,肺癌家族史是重要的肺癌風險因子。另,根據衛福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台灣不吸菸肺癌高危險族群研究(TALENT),肺癌主要發生在不吸菸族群,一等親友肺癌者,罹患肺癌的風險就越高。
羅永鴻表示,肺癌的危險因子包括吸菸、二手菸、油煙、空氣污染、職業暴露、輻射線、肺部慢性疾病、遺傳等。除了要避免暴露危險因子外,有抽菸習慣,或家族有肺癌病史的民眾,應建立每年定期肺癌篩檢的習慣,避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而目前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是唯一國際認證可及早發現肺癌的篩檢工具。
58歲陳女士因弟弟罹患肺癌,因此在兩年前參加國健署的公費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因而發現右下肺葉出現2.4公分結節,懷疑惡性,手術切除後確診為第二期肺腺癌,雖然一度覺得家庭跟心理快瓦解,但術後恢復良好,搭配標靶藥物治療,至今穩定無復發。她表示,因為完全沒有症狀,還好有來篩檢不然不曉得自己身體出現問題。她感嘆表示,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
50歲陳先生的母親為肺癌患者,因此參加是經由國健署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而發現上肺葉有0.7公分非實質性結節,無法排除惡性腫瘤,在門診與醫師討論後接受手術切除,確診為0期肺腺癌,因早期發現早期切除,術後恢復正常生活,至今狀況良好。
國健署資料顯示,第1期肺癌五年存活率約九成,到了第2期接近六成,第3期則下降到近三成;若到第4期才就醫,五年存活率僅剩一成,顯示不同期別的肺癌,五年存活率差異相當大。國健署公費提供有肺癌家族史,或重度吸菸者等符合資格的高風險族群,每兩年一次低劑量胸部電腦斷層檢查。
「肺癌要預防其實不容易,但可以早點發現,以提高存活率」台北榮總胸腔外科主任許瀚水說,雖然晚期死亡率還有加強空間,但只要早期發現病人治療的狀況大致良好,希望透過篩檢肺癌死亡率可以逐漸降低。
羅永鴻提醒,肺癌常見症狀如:久咳不癒、呼吸急促;如果發生持續兩週以上咳嗽且未見好轉、咳血、呼吸急促、持續胸悶胸痛、聲音沙啞、莫名的體重下降與食慾不振等症狀,便要有所警惕,建議及早就醫檢查,避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