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思慧/特稿
當肯亞警方攻破拘留所大門,強將我國人民交予大陸使館官員,押送回北京受審時,在台灣的我們看見了即時播放的畫面,驚嚇、擔心、憤怒,大陸豈可強行擄走手無寸鐵的台灣人!朝野立委莫不強烈譴責大陸侵害基本人權與我國主權。然而,我們看見的,就是事實的全貌嗎?
管轄權政治化 扣傾中大帽子
肯亞之後,短短5天內,在印尼、馬來西亞也傳出當地警方逮捕、拘留涉嫌電信詐騙的台灣人,印證台灣的電信詐騙集團已經跨國化、集團化,「騙及5大洲」,但朝野立委不討論國人在海外的犯罪行為,彷若全把他們當成良善百姓,呼天搶地,急著要疼惜他們,把騙徒當作無辜者。
尤其,綠營立委進一步將肯亞案政治化,認為這是馬政府「傾中」的一大例證,對國際犯罪司法管轄原則,毫無基本認知,身為國會議員竟如此黑白不分。
肯亞案發生來,多位法學專家皆表示,司法管轄原則第一是屬地主義,在哪一國犯罪就由誰管;第二是被害國管轄主義,誰受到犯罪危害就由誰管;第三是屬人主義,誰的人民犯罪就歸誰管。
台灣人在海外犯罪侵害大陸人民,肯亞、大陸及台灣都有權管轄,政府之間若有引渡條約或協議,且依兩國法律規定均應處罰者,便可引渡。
兩岸共打協議 亟待協商補強
以肯亞案而言,北京對事涉電信詐騙的台灣人,並非不能主張管轄權,但北京此次行事粗大,未能依循《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進行協商,這是兩岸目前須要緊急洽商,亟待補強之處,但立委討論此案,僅片面以護短心理,主張台灣人的權益,忽略他們可能的犯行。
2011年,前副總統呂秀蓮就菲律賓將涉詐欺的台灣疑犯遣返大陸時,曾說該案是「不涉主權的跨國犯罪行為」,若真遣送回台,當時台灣恐無法可罰而釋放,呼籲各界理性思考,不應將此事意識形態化。
避談海外詐欺 包庇境外犯罪
再談2010年,英國商人林克穎在台灣酒駕撞死送報生,我方一直要求引渡回台受審,以還受害者一個公道。對比此次的電信詐欺案,難道大陸受害者就不能主張把詐騙犯引渡至大陸,還他們一個公道?當朝野立委高舉人權與我國主權,而避談嫌犯在海外的詐欺行為時,其實就是包庇境外犯罪。
台灣的電信詐騙行為,早已是「台灣之恥」,愈來愈多的犯罪集團在海外被破獲、逮捕,顯示國際間已將此犯罪視為大案查辦。朝野立委要重視的,該是如何從司法面來補漏,不應讓台灣成為詐欺輸出國,至於兩岸管轄權的競合,後續重點仍在如何協商,協商需要智慧,可惜的是,這是台灣朝野政治人物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