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戴永華、張議晨/宜蘭報導
宜蘭縣2016年指定「舊羅東郡役所」為古蹟後,相隔4年,文化局日前舉行宜蘭縣歷史空間審議會,審議通過兩處私有建築為古蹟,分別是宜蘭市「林氏家廟追遠堂」、蘇澳鎮「張公廟」,都由所有權人主動申請,縣定古蹟總數已增至40座。
隱身台灣銀行宜蘭分行旁巷弄中的「林氏家廟追遠堂」,建於道光15年(西元1835),距今已185年,由財團法人蘭陽林姓興德會管理。
文化局將宜蘭市「林氏家廟追遠堂」、蘇澳鎮「張公廟」新增為縣定古蹟。圖/聯合資料照
「林氏家廟追遠堂」為二進二廊二護龍的傳統合院型建築,雖歷經多次整修,大致保持原貌,除了前殿的木雕、石雕堪稱藝術佳作,還擁有豐富多樣的文物,包括匾額、香爐、石碑與旗竿座等,橫跨清代、日治到戰後,具高度藝術價值。
為促成文化資產保存,文化局去年就曾經與林姓興德會董監事會溝通,消弭廟方疑慮。今年7月7日經董監事會同意,主動向文化局申請,經現勘、審議後指定為古蹟。
另一處指定古蹟是「蘇澳張公廟」,又稱晉安宮,主祀張公聖君,建於清道光7年(西元1827年),距今193年,是宜蘭縣最早的泉州移民廟宇。
這座廟位在蘇澳火車站的巷弄口,歷經西元1872年及1925年兩次重修,1975年重建為現狀,是清代至日治時期蘇澳地區最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心。
建築屬單殿式三開間,雖為戰後改建,但沿用1925年重修時的木作構件與文物,如正面格扇木雕、大木屋架、香爐等;另也運用戰後重要的建築裝飾工藝,例如磨石子、馬賽克、土尪仔、交趾陶,其中木雕是名匠陳銀生的作品,交趾陶出自名師姚自來之手,在同一間廟宇內可見到不同世代工藝傳承與創新,實屬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