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楊正海/台北報導
北市門牌數次變革,日本統治時代是木質,之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令制定公布「台灣省各縣市編釘門牌辦法」,門牌是琺瑯質藍底白字,近年來多改為鋁質。而北市不少豪宅,門牌也是六星級,採大理石雕花,因此,部分豪宅大樓管委會不跟進這次門牌更換。
民政局戶籍行政科長張貴華說,台灣門牌的起始起源於日據時期,當時戶長稱為戶主,依台灣總督府規定,門牌要記載戶主的名稱,且材質以木質為主,故稱為「戶主牌」。
門牌採鋁質,部分豪宅不換。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民國35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令制定公布「台灣省各縣市編釘門牌辦法」,門牌是是琺瑯質藍底白字,裝釘位置格式都有明文規範,門牌釘於門上橫木正中處,門牌之下邊緣,與橫木之下齊平,現在改為鋁質。
民國42年至62年,台灣省政府令制定新令,同一住宅「旁門後門不釘門牌」,以免重複。62年台北市政府發布台北市道路名牌及門牌編釘辦法,因現有門牌太小,車輛進行中無法看清門牌號碼,於是將一樓門牌規格改為大型門牌,2樓以上是小型門牌。
80年至81年間,北市分3期全面更新門牌格式及顏色,取消門牌上的行政區域及郵遞區號,並加大阿拉伯數字。據指出,北市這次更換門牌,發文大樓管委會通知更換門牌,不過,部分豪宅不願採用一般的門牌,直接回文「沒有更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