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芮瑜/宜蘭縣報導
宜蘭縣羅東鎮東光國中集賢館1975年建造,有現代少見的摺板式屋頂、木造窗框和洗石柱子,但因耐震係數不足報准報廢並面臨拆除;不過,在校友大聲疾呼「保留」聲中,獲准列入宜蘭縣歷史建築,命運大翻轉。
東光國中集賢館1975年建造,有現代少見的摺板式屋頂、木造窗框和洗石柱子。(圖/聯合新聞網)
不到50歲的集賢館為何能躋身歷史建築?文化局文資科科長簡哲士表示,民眾通常認為百年以上建築才具有歷史保存意義,但其實判定歷史建物價值不只在年代久遠,也需考量其與地方情感連結、對歷史的代表性;東光國中集賢館具有這些條件。
1968年起,義務教育從6年延長為9年,初中改為國中,大批學生入學,東光國中校舍不敷使用,催生了集賢館的興建;集三角形摺板式屋頂、洗石面層和木造窗框於一身的建築,是當時標準型校舍優良案例。
東光國中校長沈如富表示,當時集賢館做為美術專科教室,如今一樓是社區大學辦公室,二樓是退休老師和校友會活動空間,承載師生無數回憶。無奈老舊建築不符現今建築法規,耐震係數不足,面臨拆除命運。
「原本報廢都經議會報准了,但卡在經費編列遲到。」沈如富說,集賢館與同一排相同年代建物,排定今年7月拆除。隨著拆除日期逼近,愈來愈多校友、退休老師發出希望保留的聲音,校方決定放手一搏,將集賢館提報為歷史建築,讓館留下來。
「這棟建築乘載了學校人與事的記憶,若沒有了,等於抹去師生對歷史的記憶與情感。」校方表示,文化局派員會勘2次,獲文資團隊認可,15日核可集賢館為宜蘭縣歷史建築,文化局還要負責集賢館的耐震補強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