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陳怡慈/綜合報導
政府打炒房頻頻出手,部分輿論倡議,我國中央銀行應該師法新加坡與香港,建立制度性的房價預警機制,有了客觀指標,央行總裁也就不用媒體報導房價熱,周末還得微服出巡到工地去看房。
針對上述想法,國內知名計量專家、中央銀行理事暨東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林金龍10日表示,很難,因為房價的異質性非常高,建立一套可當作貨幣政策調控基礎的客觀指標,複雜度遠超過想像,台灣目前環境還不成熟。
中央銀行理事暨東華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林金龍(左)、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吳中書(右),10日在記者會上合影。記者陳怡慈/攝影
台灣金融研訓院10日舉行盛大記者會,宣布其歷時將近兩年的台灣金融風險指數(TAIFRI)正式誕生,林金龍是共同計畫主持人,昨日特地出席記者會,會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談及上述想法。
林金龍說,透過客觀指標來衡量房市是否過熱,學術上稱為法則(policy rules),法則希望降低個人主觀因素的干擾,主張按照客觀指標的衡量結果,該怎麼做就怎麼做,想用法則模式來調控房市,需要很多的支持,譬如完善的房價指數。
光這點就「很難」。房價的異質性非常高,台北市、新北市的房價特性,跟台中市、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甚至花蓮縣的房價走勢跟變化,彼此差異非常大。
其次,房價上漲並非所有房屋都在漲價,要細究不同型態,預售屋或成屋,新屋或老屋,其房價走勢不太一樣,異質性非常高。
台北房價漲兇、花蓮不太動,採用法則模式調控、全面性的策略一弄,花蓮已經不太動了又壓,結果會跟壓北市的情況不同。
另外,政策管制的效果有遲延性,政策下去多久之後會有效、多久後需要慢慢調整,會變弱或變強,第一次做、第二次再做會怎樣,「非常難有非常明確的policy rules,太過強勢,一直在干擾它,市場的機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林金龍說,除了一般的房價走勢,另外也需要很細膩地區分出來,房屋的需求裡面,有哪些是比較正常合理的需求、哪些來自於炒房。
「我們當然不喜歡炒房,可是房子也是投資標的物之一」,完全沒這種需求,房市會變成一灘死水;「我們要時時關注這議題,但是這東西的複雜性使得難有非常明確的policy rules」。
林金龍說,相對於policy rules的模式稱為discretionary policy (權衡),決策者需要做很多判斷,有很多輔助數字的解讀。主管政策的人資料看得多、經濟情勢看多了,根據判斷找出合適的做法,這也是我國央行現在採用的方式。
他個人的觀點,我國要用法則取代權衡,不是不行,但要先編一個很好的指數,而且一定要分區域,甚至分不同層次,編一個大的指數,裡面有不同的分項指數,可以細膩掌握各種房屋區位與產品的變化,必須把東西搞得非常清楚,但此事的複雜程度絕對比想像的複雜很多。
國內雖然不乏民間部門編纂的指數,例如:信義房價指數、國泰房價指數,林金龍提醒,如果要採用policy rules來調控房市,需要有可以當其基礎的指數,「我相信它的細膩的程度,比目前有的已經可以找到的指數,需要更多的要求」,而這樣的指數,最好由政府自己來建立。
政府自己編纂房價指數,做為法則模式的調控基礎,這麼做比較合理。政府除了自己編纂指數,還得弄得很清楚,指數是怎麼做出來的,「不清楚,憑良心講不能亂用」。
他認為,要用法則取代權衡,「要做,可以,趕快把基礎搞好,搞好之後就有選擇」。沒搞好之前,繼續沿用權衡模式比較合理,當決策者判斷房市太熱了,可以彈性出擊、踩煞車,還是能發揮防範未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