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游明煌/瑞芳報導
新北市瑞芳區東和里基隆河岸一顆相傳在約兩百年前從山頂滾落的巨石,當地里長周樹木刻上「豎石」兩字正式落名,並設置解說牌流傳後世。地方耆老相傳,大石滾落前1周,宛如「山神在呼喊,驚天動地」,為豎石增添一段神秘的滄桑史。
瑞八公路(台二丁)的瑞芳麥當勞餐廳附近基隆河沿岸步道,每天都有很多人散步,周樹木說,大石位步道旁有數十噸重,很有歷史意義。去年底他請3名師傅花了一整天的時間,設置解說牌並刻上大石的名字,近來已吸引不少人前來溯古探源。
距今約兩百多年前,於現今的瑞芳區東和里,就已開始有了開墾及發展,地方舊稱「豎石」,就是因為河床上有這顆大石頭。
道光元年(1821)姚瑩(任職噶瑪蘭通判)所寫的《臺北道里記》,是關於淡蘭古道路線的最早文獻。文中提到淡蘭古道從現在瑞芳的「鯽魚坑」過渡後,沿山而行二里,來到「伽石」,這段道路狹窄危險,而所提「伽石」與「豎石」地點相符,意指「直立的石頭」。
周樹木說,姚瑩是大石最早的記載,據東和里耆老李水當年和前輩許財老先生閒聊敘述,「大石」掉落基隆河前,連續1周宛如山神在呼喊,驚天動地。大石原在山頂上,後來山崩就「跌」到基隆河中,大小約有一層樓高,就在安德宮廟後方的河川。
他表示,日據時代為了清水流,原本打算把大石炸掉清除,經地方士紳進言是歷史文物要保留,才原狀留在河道上,鎮公所後來在瑞八公路立碑。
「今日大石佇立河岸上,與百年前相較,只是從山頂到河床,底下的基隆河水依舊流,歷經淘金熱潮,也經歷過汙濁洗煤水,不變還是這大石,默默守護著瑞芳子民們」,解說牌道盡豎石的一頁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