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偉良
根據國外一份關於「中等收入者流動性」的研究報告,過去10年裡面,只有不到3%的中等收入群體能晉身為高收入階層。
根據調查,中產階級的荷包主要奉獻給了房子、車子和孩子,其中房貸占比最高,甚至高達6成以上,像台北市就是類似的情況。
外表光鮮的中產階層們不僅收入止步不前,還被房貸拖累,沒了流動資產支撐,“低欲望”的中產還能被稱為中產階層嗎?
夢想和現實的差距有多遠?
另一份關於北亞地區中產階級的調查顯示,新中產家庭基本為有房有車一族,享受著高品質生活,房屋價值平均在台幣2250萬以上,家庭平均購車價格在台幣112.5萬以上。
理想的社會結構是「橄欖型」的,富裕階層大約占10%-15%,社會底層占10%以下,其他的大部分則是中產階層,然而現實卻是「沙漏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M型” , 中產階層往上下兩端移動,而其中絕大部分都淪為底層。
現實的狀況是整個社會結構還沒形成橄欖型,就已經逐步呈現M型了,本來很弱的中間階層在往下塌陷。
大部分人都曾被消費升級洗腦,滿街的人都是手執名牌手錶和包包,手裡拿著一杯星巴克杯,看起來就像走在人生的康莊大道上。
社會的主流vs.名義上的中產階層
大部分人一直以為自己就是社會的主流,直到接觸到一些現實問題才猛然發現自己其實是「非主流」。首先,大家不妨先自我檢視一下:
1、房貸是否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很大壓力?
2、你是否不敢結婚,或不打算生兒育女?
3、孩子未來的教育費用是否讓你憂心忡忡?
上述問題中,如果有一個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可能只是“名義上的中產階層”。
中產財富縮水是全球性趨勢,從1950年代開始,歐美國家的經濟神速發展,國民收入增加,社會上出現了大量的中產階層族群。
但2008年的金融海嘯過後,歐美國家的經濟滿目瘡痍,許多工作崗位流失。如今,這些經濟體還沒有全面復蘇,中產階層的族群流向低收入階層有增加的趨勢。
根據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發表最新的《全球財富報告》,全世界一半的財富只集中在1%的人口手中。
什麼因素造成中產階層快速消失?
近20年來,房價逐步上漲,民眾收入增速完全跟不上房價的漲幅。
2007年民眾的房貸收入比(購房貸款餘額/可支配總收入)僅為38%,2021年的房貸收入比,像台北市甚至高達65%,新北達52%,其他地區雖然較低,但也都逐年上升。2008年之前,民眾的槓桿率(民間部門債務比GDP)從未超過20%,2009之後以年均3.4%的速度上升,2021年槓桿率已達到50%以上。
房產作為中產階層的重要指標,其影響程度是具決定性的,能否擁有一間套房產,特別是在都會城市擁有,能夠給中產階層極大的安全感。
如今,中產階級雖然看上去擁有自己的房子,開著不錯的車子,生活在和諧幸福的家庭,但是掀開美好的圖像背後,卻是不可承受的現實困境。
房子捆綁了大多數人的一生?
一個看上去體面的中產階層,每月拿著7、8萬台幣的收入,實際上4、5萬元都拿去還房貸了。真正的可支配所得只剩下3萬台幣,再扣除日常生活開支,能作為儲蓄和投資的還剩下多少呢?
這些中產階層害怕生病、害怕意外,更有一些年輕人,不敢結婚生孩子,成了“低欲望”一族。
也難怪只有極少數的中產階級能晉身為富人,房子捆綁了大多數人的一生。
怎麼解決問題?
1,讓房價走向合理、平穩。
2, 提升所得:包括提升財富分配的合理性以增加民眾的收入水準(政府該做的事)、和提升個人的附加價值(自己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