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彭宣雅/綜合報導
秋行軍蟲疫情快速蔓延,且本島、離島都已發現成蟲。中興大學植病系榮譽特聘教授曾德賜表示,國內在飛牛牧場發現秋行軍蟲五齡蟲時,其實站在料敵從嚴角度,當時應該可以推斷已經有六齡,甚至已經進入土中化蛹了。
目前防治秋行軍蟲,已進入全面噴藥防治第二階段,18日開始針對有發現秋行軍蟲的農田強制噴藥。外界擔心抗藥性問題,曾德賜說,建議系統性、可以殺卵及中斷變態發育藥物,應優先考量;推薦藥劑種類也可以再檢討,比較不會產生抗藥性的應該是首選。
秋行軍蟲。圖/防檢局提供
農委會副主委陳駿季表示,會在整個玉米的生長期,盡快了解什麼藥劑最有效果,對對秋行軍蟲更了解,才能找出蟲害綜合管理的方法。但用藥只是其一,將透過監測資料,整合各種防治秋行軍蟲的方式,擬定一個合適的防治策略(IPM)。
陳駿季表示,等藥物效果確認後,接下來重點在防治管理,再來才是怎樣清源。有些病蟲有領域性,當外來種入侵台灣後,要想辦法降低族群密度。秋行軍蟲的防治策略,除了用藥以外,包括怎麼清源、作物習性、害蟲習性等,整個流程循環要走過一次,未來才有更好的管理規範可以依循。
曾德賜表示,病與蟲一定會進來,防治需要專業用藥,現在官方公布的11種藥劑,都是防治葉蛾類很好的藥物,但農民會問「應該哪一種為先?」
他說,現階段防疫重點已經不是檢疫,而是全面防疫;重點要提醒農民提高警覺、精凖用藥,但防檢局、試驗改良場所人力資源非常有限,誰去指導農民?地方政府是否有足夠的人力與專業去進行?
農委會防檢局前局長黃㯖昌表示,既然有成蟲被誘引到,就當作一般的有害生物防治,進行監測嚴密度,密度變高就化學防治。至於抗藥性問題,世代越多越容易產生抗藥性,秋行軍蟲一年最多十個世代,抗藥性不會多於一年有21個世代的小菜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