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魯永明、李承穎/專題報導
使用逾半世紀的嘉義縣義竹公有市場,規畫改造半開放式多功能推廣中心,做長照、老人食堂及村聯合辦公處,六月底與攤商終止租約,派人用交通錐封閉出入口、公廁,限攤商九月底搬遷,但攤商拒絕改造搬遷,在市場出入口掛上「反迫遷、毀生計;土匪政府、強奪民宅。」的白布條,揚言提告。
「我們被迫停業,很無奈!」市場內知名小吃「豆菜麵店」經營兩代七十年,因市場改建而熄燈,老闆翁瑞豐說,公所安置的第一市場攤位不適合,義竹市場改造路阻力大。
嘉義縣朴子市現代化住商混合型第一市場大樓,客源流失沒落,整排攤位租不出去,平日中午用餐時間,空蕩冷清。記者魯永明/攝影
![](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jU3NDgxOG5ld3M,/afd5f0bb58cc5d9a_1279x959.jpg)
另外,嘉義縣朴子市第一市場卅五年前改造為住商混合大樓,現代櫃檯化攤位被攤商認為不符鄉村消費習慣而不進駐,原本數十個點心攤只剩三攤,攤位空蕩冷清,連客人看了也搖頭。市場自治會長顏文福說,市場位在鬧區、鄰近香火鼎盛配天宮,沒落主因是攤位設計不當、市場改建兩年期間讓客源流失,菜市仔吸引不到年輕族群,重建恐也難以挽救沒落。
嘉義市北興公有零售市場因位處鐵路高架化工程用地範圍,鐵道局員工宿舍搬遷、鐵道藝術村拆除,人潮快速流失,七十家業者剩不到卅家,留下的攤販多數當成倉庫或乾脆荒廢,曾經繁華一時的市場沒落,零星攤販苦苦經營,期待轉型的一天。
七十六歲水果販吳春菊在市場賣了逾卅年,見證市場繁華與沒落,過去一天賣近萬元水果,忙得連跟客人閒聊都沒辦法,如今一天賣不到五百元。
七十八歲謝錦販賣的魯熟肉、煎粿是宿舍員工最愛的早餐,過去人潮多到將市場入口堵住,現在每天不到十個人買,有時一整個早上賣不出一個煎粿,只能呆坐著,也不知哪一天能改善。
「早年五甲田地也換不來這裡一間店面…」保安里長李憲桐感嘆說,以前每天一早就熙來攘往,市場旁邊還有兩間大餐廳,如今這種光景讓人很難想像,距離鐵路高架化還有好幾年,盼望市府這段時間可加強辦活動讓市場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