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幸恩/新北報導
大樓工程造成周邊建物歪斜判賠,新北市工務局指出,新建物基地鬆軟造成周邊舊建物傾斜,傾斜值均超過1/200,「算是比較嚴重」,但如果工法得宜,完成地質改良,相信居住安全無虞,其他就是「心理問題」。
地質改良補強剩下「心理建設」。(翻攝自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
台灣結構技師公會主任委員陳正平指出,舊建物基地土壤密實、完工早,新建物基地土壤鬆軟、完工較晚,舊建物容易被新大建物「牽著走」,伴隨著時間緩緩傾斜。
陳正平說,各縣市鑑定傾斜值以1/200為賠償基準,若超過數值,則會減少建物耐震率的安全係數,若以2棟舊建物的數值1/104、1/94,「算是比較嚴重的」,若未做工程扶正,恐會像「比薩斜塔」般持續傾斜。
工務局人員指出,法官判賠額度以安全鑑定補強費用為主,如果可以對症下藥,找到合適工法,完成地質改良,周邊也沒有建案,補強後安全無虞,其他就是心理因素。
另外,淡江大學產經系教授莊孟翰建議,政府應公布問題建商名單供民眾追蹤,其次設「建築履歷」逐一登載土地類別、建築工法、建築材料等資訊,供購屋者瀏覽建築「出生證明」,讓業者以良心事業為出發點。
莊孟翰說,建築履歷可附帶罰則,房屋若在興建中或完工後,遭查獲違建屬實,便須依建築法判刑、併科罰金,若有人身傷亡、財產損失,也須負起連帶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