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房網News記者蔡佩蓉/台北報導
2023年第四季台灣CCIM商業不動產投資信心指數(ICI)調查,包括總體經濟、土地開發、辦公室3項指標皆上升,店面指標卻下降,顯示投資者看好前述3項標的,反觀,疫情解封後,卻沒有對店面投資存高度信心。
誠忠不動產總經理黃耿彬指出,北部店面市場部分,租賃較買賣市場表現好,由於在疫情之後,內需為主的社區型中小型店面的租賃市場,己快速回升,買賣則因升息及政策壓抑房價氛圍下,買賣雙方對價格的認知差距大,延緩了成交速度。
![美食老店北平西來順在2020年底結束營業後,由滋立集團承租進駐,將店面打造為複合式經營風格。圖/台北市東門永康商圈發展協會提供](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zMxMTk0NW5ld3M,/a776465e5210c82c_1200x900.jpg/qs/w=600&h=600&r=16888)
觀光型商圈除了內需人流支撐之外,受觀光客人數影響頗大,在疫情期間東區、西門町、士林夜市等重點商圈,若房東沒有降租而原租客選擇遷出,就會產生店面長期空置,或轉為短拍與夾娃娃機型態經營。
南部零售市場的表現,華成國際管理顧問總經理陳清景表示,飽和的零售市場已對高雄產生商圈替換,與廠商設點的市場轉移現象,包括台灣第一家美式量販店計畫搬遷,舊址將增加近5000坪的供給量。
大立百貨舊館則引進高雄第一家唐吉訶德,與全台最大MUJI無印良品旗艦店,其背後隱含的是40年歷史的舊大立百貨的轉型退場 。
陳清景點出,高雄地區大型零售與小型店面市場是供過於求,由於商業空間的供給過剩,與近期國人瘋狂出國加上選舉影響需求,去年第四季南部店面表現較為弱勢。
CCIM台灣不動產投資協會理事長林知延分析,在店面租賃市場中,隨著來台旅遊人數上升,對商家信心增強,但若房東仍保持高租金水位,使商家望而卻步,在未來可能也只會徒增閒置店面,獲取長期且穩定現金流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