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胡瑞玲/台北報導
台鐵公司化首年虧損139億元,創史上新高,為補上缺額,台鐵董事會通過票價調漲方案,也積極推廣鐵道觀光,盼透過活化資產創造收益,但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系教授邱裕鈞指出,台鐵收入分為票箱收入、附屬事業、資產開發三大塊,近年雖有增加,但仍不足以補上虧損。
台鐵表示,去年客運收入174億元,占全年收入的77%,其次為資產開發收入37.81億元,占17%。這次票價解凍,平均漲幅26.8%,預估未來客運可增加47.15億元收入。

資產開發及活化部分,主要是進行不動產開發、活化與租賃。透過土地整合利用開發,包含都市更新、設定地上權、合建開發等,另也提供不動產及空間標租,以作為商場、停車場、廣告、房地辦公室、太陽能發電設備等,以增加整體營收。
根據台鐵統計,2017年資產開發收入42.39億,2018年50.05億,2019年50.47億,2020年50.75億,2021年45.79億,2022年48.18億,2023年44.84億,2024年37.81億,台鐵盼2025年可以達到46.02億元目標。然而即使達標,光靠這些收入,根本無法填補台鐵虧損缺口。
邱裕鈞指出,台鐵三大塊收入都有增加趨勢,但仍不足以補上虧損,土地開發跟附屬事業需要時間醞釀及先期投資,收益不會太快,最快的應是票箱收入,如今凍漲卅年的票價已經拍板調漲,他建議台鐵可參考台北捷運設置「重置基金」,每年提撥一定比率營收進入小水庫,用於軌道維護、車輛檢修更新等,穩定挹注資金於提升運輸安全,增強乘客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