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陳人齊/台北報導
少子化現象不僅是國安問題,對國內糧食生產更是一大危機!農委會農糧署2018年曾進行台灣地區農家戶口抽樣調查,發現實際從農人口仍以45歲至64歲、65歲以上為大宗,佔比超過82%,44歲以下青農僅約2成不到的比例,農業缺工嚴重。
但在2014年,45歲以上的農業勞動力占從農人口的61%,44歲以下的青農更多達38%,這樣的結果也反映在我國農產的出口量值。根據財政部關務署統計,2015年我國農產出口量達213萬噸,比起2018年多出4萬7000公噸,是最近5年來的高峰,顯示農村人力充足對拓展農業貿易有著極大幫助。
農村青年紛紛外流,造成農業缺工頻傳,青農陳世璋(右)是新竹市唯一栽種香水百合者。圖/竹市府提供
![農村青年紛紛外流,造成農業缺工頻傳,青農陳世璋(右)是新竹市唯一栽種香水百合者。(竹市府提供)](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jU1NzI1MW5ld3M,/f355ef54fa5a24c3_900x774.jpg/qs/w=600&h=600&r=21995)
近年因少子化,農村青年又紛紛外流至都市,造成農業缺工頻傳、農委會去年統計,國內農民平均年齡62歲,常態性缺工達1萬人次,季節性缺工更達25萬人次,為彌補勞動力需求,於今年開放引進農業外勞,但數量有限。
台南東山土窯柴焙龍眼農場主陳昀鎂表示,前年荔枝缺工鬧的沸沸揚揚,但龍眼的狀況也好不到哪去,她種植龍眼的面積雖僅3、4公頃,但採收時必須爬上樹端,還要動用電鋸,實際操作上相當危險,因此常常叫不到人來幫忙採果。
她舉例,龍眼採收包含在樹上進行採收的人員,還有樹下處理枝條、葉片的人,約需要10名人力,但往往一個上午只能採個3、4顆,若是遇到颱風季、大雷雨根本沒辦法完整收穫,只能任由心血被大雨擊落,希望政府能正視缺工問題,想辦法解決少子化所帶來的農業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