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謝佳潾/屏東報導
占地145公頃屬國家級重要溼地的墾丁龍鑾潭,除是渡冬候鳥的重要棲息地外,在地方更肩負滯洪池要角,但因周圍私人地「填土」不斷,不僅生態遭受破壞,蓄洪功能也逐漸消失,而近年填土狀況雖趨平緩,但環保人士仍擔憂公部門若不再介入填土亂象,溼地生態將無力回天。
據墾管處2014年研究報告指出,1976年至2012年間龍鑾潭的組成地景分析,人工作物面積從160多公頃降到60多公頃,湖面面積從90多公頃增到110多公頃,建物面積則從0公頃增近10公頃;環保人士說,人工作物面積的大幅度遞減,是生態警訊。
墾丁龍鑾潭溼地因周圍私人地「填土」不斷,不僅生態遭受破壞,蓄洪功能也逐漸消失。(圖/謝佳潾攝)
他說,龍鑾潭周遭的農地雖是「溼地變農地」,但因多以水田為主,所以還是保有蓄洪功能,加上農閒期恰巧遇上它的季節性積水期,因此即使沒有溼地生態的完整功能,但還稱得上是天然的滯洪空間,所以當它慢慢消失時,不僅是生態浩劫,對當地居民而言也是一大災害。
猛禽達人蔡乙榮說,就算治水建設再完善,但沒了天然滯洪池,遇上短時強降雨也難逃淹水命運,所以不管是居民或是農政單位都因正視「消失的農地」這件事,是否有填土亂象正在破壞生態中。他強調,「自然的形成,是人力所不及的」,若等到問題嚴重時才來檢討,已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