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王莫昀/綜合報導
近年台灣大地震頻發,據中央氣象署資料,去年光是芮氏規模5級以上的地震數量就高達136起,平均每個月就有超過11起5級地震出現,而且,今年春節期間全台更是強震不斷,1月芮氏規模5以上地震數量也有11起,中南部的嘉義、台南、高雄等地區都有災情傳出,更有上千戶建物被列為「紅黃單」危險建物,讓很多人新年開春就有家歸不得。
台灣921大地震前的建築法規較不嚴謹,目前台灣耐震力不足的老舊建築相當多,據內政部資料,去年第3季全台屋齡30年以上的老屋有515.6萬宅,占住宅存量高達55%、5成以上,等於每2戶超過1戶是老屋。這些老房子,本身耐震力就不夠,如果還位於土壤液化高潛勢區域,未來面對強震,風險相當大。

全向科技房產中心創辦人劉永昌指出,所謂的土壤液化是指「砂質土壤」碰到「高地下水位」,這樣的狀況一旦遇到大地震,就可能會導致類似砂質顆粒浮在水中,而使砂質土壤失去承載建築物重量的力量,造成建築物下陷或傾斜。如果在土壤液化中、高風險的區域出現強震,建物就可能因為土壤液化而倒榻,造成巨大的傷亡。
據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土地液化潛勢查詢系統」資料可發現,目前全台共有六縣市高潛勢區占比逾3成,包括嘉義縣、彰化縣、宜蘭縣、高雄市、台南市及雲林縣,占比32%至53%不等。以嘉義縣來說,就有53.15%、過半的土地屬於高度土壤液化風險區,其次,彰化縣也有47.23%,甚至近年房市火熱的中南部,高雄也有39.55%、台南也有38.31%,這些不少都是近年的房市熱區。
現在位於中、高度土壤液化區域的老舊建築,未來如果大地震持續頻發,除目前老舊建物不耐震的結構不知還能撐多久外,如果是老公寓還沒有開挖地下室達2層或更多層的地下室,或基礎是採用基樁型的設計,未來地震土壤液化就可能面臨高度的風險與挑戰。
原文出處 【地震頻仍 土壤液化老宅藏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