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 記者廖德修、王思慧/專訪
空汙問題在去年底九合一選舉被放大檢視,也造成民進黨的挫敗。如何解決迫切的空汙問題?環保署長張子敬昨日接受本報專訪表示,長遠而言是按部就班、紮紮實實努力,短程做法則有點像「陣痛解熱」,除要求電廠降載減排,環保署規畫提供補助,協調企業工廠彈性調整工作時間,當空氣品質差的日子,鼓勵停工,提供工廠舉辦員工自強活動或旅遊的旅遊補助,或者調整工時的加班費,以錯開排碳時間,降低空品壓力。
政策翻轉 不修環評法
不過,去年因為深澳電廠、中油觀塘環評案迅速通關,引爆外界不滿,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前環保署長李應元都說要修《環評法》,張子敬卻說環評法不必修,因為問題不在環保法,而在行政程序,這些檢討改正即可,「李規張不隨」。
大台北地區空汙嚴重時,從臺北醫學大學眺望華納商圈,地標101大樓一片霧濛濛。(本報資料照片)
張子敬指出,空氣品質的改善當然要靠長期的努力,但空品好壞並非每天都一樣,有時受到氣候因素的影響,會有特別差的時候,這時就需要「陣痛解熱」的短期特效藥方來應急。像空品特別差的時候,燒瀝青就應該停止,等空品好的時候再繼續施工。
短期應急 需量競價
張子敬表示,環保署會與企業和工廠洽談,因為有些生產線的製程並不是24小時不停,可以視狀況調整。空品差的時候停工,由政府補助舉辦員工自強活動或旅遊;空品好的時候再開工,補助加班費等,這也是屬於短期改善的部分。
張子敬說,這是一種如台電的「需量競價」的概念,讓工商企業界了解需何時停工、調整工時,政府可以補助多少費用?願意配合的業者才提出申請,而不是使用強制的方法。
透過管理 分散汙染
張子敬強調,改善空汙可歸納為兩個步驟和方向,第ㄧ種就是前述的短期改善、「陣痛解熱」的措施,第二種是長期的作法,一步一腳印,認真紮實去做。
環保署會統整各界的步調,盤點可以調整改善的細節,透過管理的方式,把汙染分散開來,不要集中在一起,民眾就能感受到有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