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記者姜霏/桃園報導
桃園市推行智慧農業感監測系統近3年,但無法全面普及,有稻農指出多數農田都是代耕,每期合約不固定,種植項目也不見得一樣,旱季連水源是否穩定都無法掌握,更不可能花大錢投入智慧化系統,加上產值無法與花卉、溫網室蔬果及茶園相比,農友多持觀望態度。

徐姓稻農指出,水稻的產值與高經濟價值農產收益差別甚大,一般種植水稻、蔬菜的農民大多不願嘗試,因作物的產值並不高,要投入百萬元建置,在不確定未來效益如何下不敢輕易投資。
跟爸媽買房記得提出「這證明」!否則未來賣掉要補百萬稅🎍想和爸媽住一起,40坪以上熱門精裝宅!
🍊新春精選低總價房800萬起🍊趁這一波快進場!
🔥什麼!訂簽僅18.8萬!超值透天搶先看>>

徐姓稻農說,桃園許多稻田都是地主交由代耕業者協助管理,智慧感監測系統設備一旦建置完成,若沒有長期耕種就是浪費,但地主與代耕業者是簽定期契約,對代耕業者本來就沒有保障,不論是地主或代耕業者都不會有投資智慧感監測系統的意願。
李姓稻農指出,水稻生長期分為好幾個階段,現今因氣候變遷造成水源時序不穩定,有時需大量水源、有時不需用水,但無法適當調配,導致「該來的時候不來、不該來的時候一直來」,光是水源不足就足以造成稻農憂慮,更遑論費心思了解智慧化系統的運作。
李姓稻農說,桃園的水稻田幾乎是1年1期,2期休耕,若要為了每年1期的收成花費高金額投入智慧化系統監測,多數稻農認為並不划算,且農民只要將水稻種植前期的作息做好,後續施水、施肥都會很精準。目前多數稻農及代耕業者皆為年紀大的農民,對於智慧化系統不熟悉,也很難放心去接受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