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周彥妤/台北報導
台灣高鐵日均運量創通車後新高,營收超越疫情前,卻成為「雙面刃」。因尖峰時刻的自由座車廂擁擠、站滿乘客,高鐵甚至得機動開放自由座旅客站在對號座車廂,及調整開放三節至八節不等自由座車廂;雖然高鐵日前趕緊宣布10月16日起每周再增14班次,但標榜高品質服務的高鐵,已被網友諷刺「台鐵化」,成為高鐵在亮眼營收下的重大挑戰。
自去年六月起,因疫情趨緩,高鐵運量逐漸提升。台灣高鐵公司統計,疫情前、2019年的日均運量約18萬5000人次;今年截至8月的日均運量已達20萬人次,尤其8月日運量更達21萬人次;就因人潮回流,今年1至7月平均營收更達40.7億元,已超越疫情前水準。
不過,由於搭乘自由座車廂的回數票或定期票數量,逐年成長至少一成。實際觀察尖峰時刻,自由座多短程通勤旅客,不僅車廂內站滿乘客,部分旅客得擠在走道或車門附近;其中,台北站因為月台站體不大,雙向候車月台人流龐大,排隊人龍繞了好幾圈。
搭高鐵短程通勤成趨勢
高鐵觀察,部分疏運、假日的「超尖峰時段」自由座旅客的乘車區間,多為如台北–桃園、台北–新竹、板橋–桃園等北部短區間;而自由座旅次較多的時段包括上下班通勤、周末及連假返鄉收假。
文化大學土地資源學系主任李家儂分析,雙北房價高,民眾轉而選擇負擔交通運輸成本,換取相對理想的居住空間;例如高鐵通勤時間中,桃園到台北約20分鐘、新竹到台北約30分鐘,正好符合台灣平均單程通勤時間、約45分鐘。不過他提醒,隨站點周邊土地陸續開發,將帶動更多通勤族,自由座站票客湧入對號座車廂,自然會影響其乘車品質,問題勢必更嚴峻。
馨傳不動產智庫執行長何世昌表示,高鐵沿線發展如同台北捷運的放大版,加上定期票,使旅客的交通成本下降,搭高鐵往返台北與桃園間,單程僅廿分鐘,比在台北市區開車移動還快,搭高鐵短程通勤已成趨勢。
交通部鐵道局長楊正君指出,都市發展進程,都會區多會往外擴散,核心區為經濟商業活動的主要區域,一般住宅則往外發展,世界大型都會區皆然。台北房價高昂、建物密集,借助軌道交通運輸便捷,加上核心區外圍房價相對較便宜,及打造串聯北北基桃生活圈的趨勢,人口往外圈流動是必然,高鐵確實逐漸會從服務城際運輸,轉變為分擔通勤運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