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志成/台北報導
政府教育資源有限,漲學雜費又很難,大學運作愈來愈依靠募款。有大學校長表示,政府應修改稅法,有錢人將遺產捐給學校不必扣稅、留給子女則要扣很高的稅,才能引導遺產捐給大學。另位校長則說,台灣人願意將錢捐給宗教、不捐給大學,顯然大學表現未獲社會信任,應努力提升形象。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圖/中時電子報
錢留子孫 不信任學校
台科大校長廖慶榮指出,他們學校每年可募到7、8千萬元,主要來自校友。在台灣僅有台大可以廣泛募到來自各方的錢,其他學校都是以校友捐款為最大宗。
廖慶榮表示,美國有些大學每年募到的款項,有5成是來自富豪遺產;但台灣有錢人過世後,一般都是將遺產留給小孩。他認為,台灣應該修改稅法,才能引導有錢人將遺產捐給大學。
「新加坡政府對大學募款,採相對補助制,效果很好!」廖慶榮說,新加坡的大學只要募到1元,政府會相對補助1元,這讓大學更努力四處募款。台灣可以學新加坡這套制度,對各大學募款提供全面相對補助、不要僅限於弱勢助學,但要訂出補助上限,譬如每年每校最多1億元,以避免教育資源分配過度失衡。
非指定項目 募款困難成功
大學校長蘇慧貞表示,他們每年可募到幾億元,募指定用途的經費,譬如清寒學生基金或是蓋一棟樓不難,但如果要有錢人捐一筆錢讓學校自由使用,則非常不容易。台灣人願意將錢捐給宗教團體,因為相信這些錢一定會去做善事,但因為對大學不夠信任,所以不願「非指定項目」捐款。
公私立大學 抵稅不均
「香港人夠現實、算得很精,但他們卻很願意捐錢給大學,因為相信這樣做有助於讓社會發展得更好。」蘇慧貞說,當她跟香港銀行家說台灣人都捐錢給宗教團體、不捐給大學時,對方相當訝異、難以想像。她認為,國內大學要更努力取得社會認同,才會獲得更多捐款。
輔大每年可募款3億元以上,在私校中居第一,甚至超過許多公校。依法令,捐錢給公校可百分百抵稅;透過私校興學基金會捐款給私校,可50%抵稅;直接捐給私校,只能20%抵稅。輔大副校長李天行說,這項規定對私校募款相當不利,譬如大學部讀輔大、研究所讀台大的畢業生,原本要捐款給輔大,但瞭解抵稅規定後,最後多決定轉捐給了台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