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記者游智文/即時報導
仲量聯行發布《新冠病毒與亞洲不動產影響》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爆發考驗全球供應鏈,短期房地相關交易可能延遲,但下半年風險可望下降,預期疫情穩住之後,原本延遲的房地相關交易將會恢復,並且出現補償式增長。
至於產業方面,零售、旅遊受到最直接的衝擊,打擊最大,線上消費則有相當程度獲益。
商仲認為房市將出現補償式增長。記者游智文/攝影![商仲認為房市將出現補償式增長。記者游智文/攝影](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jQwNzk4MW5ld3M,/5675e4bacb5b9e9a_1279x875.jpg/qs/w=600&h=600&r=21995)
![商仲認為房市將出現補償式增長。記者游智文/攝影](https://p1-news.hfcdn.com/p1-news/MjQwNzk4MW5ld3M,/5675e4bacb5b9e9a_1279x875.jpg/qs/w=600&h=600&r=21995)
《新冠病毒與亞洲不動產影響》報告針對商辦、零售、產業、投資交易等面向,說明各別影響。
在產業影響方面,依照疫情與影響程度不同,仲量聯行報告將業種分三大類:「獲利型」、「補償增加型」、「承壓型」。
獲利型業態:此類從因疫情爆發而短期受益,進而全年表現有望超出年初預期;預料疫情結束後,將恢複至常態水準。代表性業態:民生用品、醫藥用品、線上消費等。
補償增加型業態:此類在疫情中將受到顯著影響,但在疫情得到全面控制後,受到抑制的消費力將集中釋放,短期消費市場或出現補償式增長,但全年增速將大概率低於疫情爆發前的市場預期。代表性業態:時尚零售、旅遊、營造業等。
承壓型業態:此類同樣在疫情中受到顯著影響。但與補償增長型業態不同,因其當期時效性高,消費無法延期釋放,所以相應統計指標的全年表現將有顯著回落,承壓更為明顯。代表性業態:餐飲、娛樂、短途通勤等。
電商與第三方物流(3PL)屬於「獲利型業態」,需求維持彈性(因為疫區消費者出於防疫考量,傾向在自家下單),此有助連帶提升生鮮食品、醫療用的冷鍊倉儲需求;仲量聯行認為,這對於現代物流、智能倉儲的更多投資為投資者帶來了令人興奮的機會。不過,疫情導致中國的製造、出口下降,日本、韓國、澳洲的倉儲需求反倒因此下滑。
住宅的部分,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壓抑市場,交易將會推遲。至於投資市場,投資者可能會重新布局,預料2020上半年的投資總額與同期相比,會大幅下降;仲量聯行預期,今年下半年風險會減弱,投資額有望反彈。至於資本價值應可維持,收益率則恐遭壓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