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簡慧珍、姜宜菁、鄭朝陽/連線報導
聯合報「沉沒之島」調查報導,彰化、雲林等縣私設水井不減反增,地層下陷惡化危及高鐵安全;水利署昨回應,六月底前提改善配套方案,將多管齊下減少地下水用量,為地層下陷踩煞車。
彰雲兩縣農民私設水井數量不減反增,水利署六月訂出改善計畫。(記者姜宜菁攝影)
水利署副署長兼發言人田巧玲表示,除農委會推動高鐵沿線三公里範圍的「黃金廊道計畫」外,彰、雲兩縣改善下陷整體計畫六月底前完成,下半年與各部會、地方政府溝通,逐年推動。
水利署長楊偉甫說,彰雲地區共卅一萬口私設水井,農業水井廿九萬口,占九成四,三年內完成複查,以GIS地理定位標籤列管,藉此掌握深淺水井的用水量。
楊偉甫表示,政府在彰雲地區已建立地下水位監測網,規畫三年後依地下水位高低分區管理,訂出各產業合理用水量,結合研訂中的累進式「耗水費」制度,輔導工業採節水製程。
田巧玲指出,種稻用水量是花生等旱作的三到四倍,目前不論稻米保價收購或休耕補助,形同鼓勵農民種水稻,「在農用水充足的地方沒有問題,在下陷區就該檢討」。
她說,目前不分農田水利會的灌區或非灌區,農政單位對稻米一律保價收購,造成農民不顧農水夠不夠,習慣只種水稻;下半年將與農委會協調,稻米保價收購只限灌區一級良田,藉此引導地下水不足地區的農民改種旱作。
另外,農委會每年下半年豐水期的「二期休耕」補助,比上半年枯水期的「一期休耕」補助還要多,水利署認為與節水農業政策背道而馳,將調整作法,甚至不補助二期休耕,把經費移作補助節水農業。